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世界中医药》 > 20208
编号:13484970
以活血化瘀法分期探讨缺血性中风病的临床辨治研究进展(2)
http://www.100md.com 2020年4月15日 《世界中医药》 20208
     1 缺血性中风病与“瘀”

    缺血性中风病的病理产物总归于“瘀”,一则与其病理过程有关[3],病变脑组织充血水肿,及其占位效应和缺血,即现代医学证实确有“瘀阻脑络”之征;再则病症上有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如此,可知瘀血与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密切相关。

    中医学对其论述由来已久,从“外风”至“内风”立论,贯穿其中的核心总为“瘀”。《素问·调经论》提出:“孙络血溢,则经有留血,血瘀则中风使然”,突出血瘀闭阻脉络发为中风;《景岳全书》认为“凡血中无气,则病为纵缓废弛”,提出气虚则血行瘀滞,不能濡润肌肉,则松弛无力,甚至复中;《明医杂著》:“古人论中风偏枯,以气虚死血为言”,及《医林改错》:“中风半身不遂,偏身麻木,是由气虚血瘀而成”,均疏以益气活血法,能改善肢体、言语功能的]康复。

    故在论及治疗时,总不离乎“活血化瘀”。李中梓提出“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的论治原则;周仲英[4]则认为风、火、痰、虚皆能致瘀,是以活血化瘀为证治基础。故活血化瘀法是贯穿缺血性中风病全过程的主体治法。

    综上所述,瘀血作为缺血性中风病的核心病理产物,是导致疾病发生、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可根据中医四诊及西医理化检查所获得的信息[5],判定血瘀的程度 ......
上一页1 2 3 4下一页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4911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