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现代养生》 > 2016年第4期 > 正文
编号:12836115
郑仙仂:“勒”出来的百岁老人
http://www.100md.com 2016年4月1日 《现代养生·上半月》2016年第4期
郑仙仂:“勒”出来的百岁老人

     身体前倾,如一张弓,布满青筋的双手紧拽住肩上的绳索,迈着负重的脚步,或朝日晚霞,或披星戴月,缓缓前行,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没有尽头……饿了,啃一口搁在板车上发硬的苞芦;渴了,山里多山泉,随处一张口,就能喝个饱……真到了人疲车乏时,找一处稍平路段,车轮下垫一两块石头,稳固车身后,倚着车把就能美美地睡上一觉。两个小时或3个小时……歇够了,不管天有没有亮,那个拘偻的身影又开始在一条条山道上动了起来。车子后头推车的是吴老汉,前头用绳索拉车的是他的女人——不能算妻子——他们充其量只是搭伙过日子罢了。这个女人名叫郑仙仂。拉车的那些年,她已是个上了年纪的老人——

    郑仙仂出生于1916年5月5日,休宁县海阳镇萝宁街人,她的出生地却在安庆。还在襁褓之时,被父亲一头锅盆一头筐,越数百里之遥挑到了休宁,并在县城郊区搭了一个草棚,临时安了家。郑仙仂的孩提时代,几乎是在乞求中过来的。像大多数的移民户一样,在一个陌生的城市里,再苦再累,也得咬牙顶住。这一顶,倏忽间,已然百年……

    2015年立冬时节,我们来到了休宁县萝宁街古墨巷10号,一间刚建不久的新阁楼。一进门,主人迎了出来,六十多岁年纪,中等个头,显得精神。一阵寒喧后,主人自报家门:他叫吴阿田,休宁县汪村镇人,这个房子是他前些年复建的,靠南的半边就住着他的婶婶郑仙仂。郑仙仂说不好普通话,听力却非常好。一只右眼残疾了,凹下去一个洞,是她80岁那年动手术留下的。从那以后,全靠侄子吴阿田、侄媳余雪珠请医问药,张罗照应。

    我和百岁老阿婆的交流,就在菊香沁脾的墙院里开始了。短短的两个小时里,郑仙仂就像一部放映机,细说着她的百年往事和沧桑,更多的是在诉说时的从容和淡定,还有存在心里的对“儿孙”辈的感激。

    ◎ 婚嫁起波澜

    郑仙仂18岁时,出落成了一个楚楚可人的大姑娘。上门说亲的踏烂了门槛,可她却愣是看中了一个休宁大山深处汪村镇的吴姓小伙子。那个小伙子就是吴阿田的叔叔。

    “叔叔人帅气,又敢担当,对人诚恳,做事认真,我估计婶婶就是看中了他这些。”吴阿田介绍,“婶婶年轻时,脾气特别犟,认准的事,九头牛拉不回的。加上她为人善良,又肯吃苦,和叔叔一交往,就对上了眼。”

    那时候,吴家叔叔在县城当伙计,没钱也没房,栖身之所是郑家边上的一幢茅棚。不嫁县城里有钱有房的人,偏偏爱上一个穷小子,这让经历了人生百味,在苦水中熬大的郑父无法接受,可最后终究拗不过女儿。没有任何的仪式,没有摆酒席,郑仙仂出嫁,等于是从一间草棚搬到了另一间草棚……等待她的依旧是个一贫如洗的家。

    新婚的日子,郑仙仂一边体会着人生的美好和快乐,一边却不得不继续东家西家地上门做手艺。“那个时候,女人的衣服不是对襟的,而是从左往右斜搭过来,纽扣也是用布做的。”郑仙仂说,一般两天才能做成一件上衣,她手头快,一天半就可以完成了。因此,那时候,请她上工制衣的人家都得排队预订。郑仙仂和丈夫日复一日的辛劳,终于在25岁时,有了自己的房子,小日子也慢慢有了起色。

    ◎ 一生未生养

    郑仙仂说,丈夫是个实在人,从来没有因为她不生养而埋怨过她,直到去世,都没有和她提过这个话题,这是让她一辈子感激的。

    郑仙仂50岁时,丈夫因病辞世,撇下了她一个人。这时,另一个男人闯进了她的生活,那就是丈夫的哥哥,她原来喊“大伯”的那个男人。“我们只是搭伙过日子,大伯早离婚了,一直一个人过,或许我们是同病相怜吧。”

    “按现在的话说,我父亲和婶婶合伙过日子,那叫抱团取暖。可婶婶,一个上了年纪的女人,从此干起了拉车的活,应该说,比以前更苦了。”吴阿田介绍,父亲在运输队工作,干的是拉板车的活,砂石要运,百货也要运。运砂石大多在县城及周边,路途要近一些,还能回家睡个安稳觉,可运百货,却要到乡下四处跑。最远的地方是三江源头乡镇,天蒙蒙亮出发,半夜也回不了家,只能风餐露宿。郑仙仂从五十多岁一直拉到70岁,在近20年“陆地上的纤夫”的生涯里,绳索在她的双肩勒下了数道深深的印痕……

    “后来父亲去世了,我们也把婶婶当母亲看待,接到一起过日子。婶婶拉板车,吃得苦太多了,可这些苦却锤炼了她的身体,婶婶能活到百岁高龄,全是被板车的绳索‘勒’出来的。”吴阿田介绍。

    ◎ 欢笑度百年

    在大家的眼中,郑仙仂大度、大方、热情,从不计较得失。老人的房间摆放有序,被子叠得十分整齐,一身衣着,也特别干净得体。百岁年纪,依旧如此,必定是个懂得生活的老人。而侄子侄媳悉心的照料,也让老人的老年生活有了依托。

    侄孙吴应贵在县开发区工作,特别疼他的“奶奶”,凡有一点好东西,就会买来孝敬老人。吴阿贵说,徽州人老讲“传家有道”,这“有道”,就得先讲孝心。“婶婶虽然没和父亲结婚,但他们已经是事实夫妻,算起来也是我母亲。我侍奉她,也是要让我的子孙后代懂得孝悌传家的道理。”

    现在的郑仙仂儿孙、曾孙承欢膝下,日子每天都是新的。就算家人上班,或外出有事了,一个人在家的时候,她还时不时地哼几句歌,唱几段戏。

    人生有年欢笑过,苦尽甘来越百秋。在这里,我们在为吴阿田一家人点赞的同时,也真诚祝愿郑仙仂老人身体健康,快乐一生。 (江伟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