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美容医学》 > 2011年第4期
编号:12095471
预构皮瓣再血管化的研究进展(1)
http://www.100md.com 2011年4月1日 《中国美容医学》 2011年第4期
     近年来,工业、交通、能源等呈现高速发展,与此相关的大面积创伤、组织缺损病例也在逐年增加。这类创伤在修复后多遗留不同程度的畸形和功能障碍,尤其是颜面部创伤畸形,其治疗仍是整形外科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该部位修复要求高、供区少,常规治疗方法如植皮、皮瓣、皮肤软组织扩张术等很难达到满意的治疗效果。预构皮瓣已逐渐成为一种有效治疗创伤复杂且修复要求高的畸形或缺损的手段。

    预构皮瓣是Yao[1]在1982年首先提出来的,根据受区需要,通过血管载体植入的方式,在不含轴型血管的区域构建出可带血供转移的组织瓣。但是,其血供范围难以预计,可能会出现不可预料的部分坏死,尤其是皮瓣远端。而再血管化不充分是造成预构皮瓣远端坏死的主要原因,因此,预构皮瓣坏死的防治及机制研究已逐渐成为整形外科医生研究的热点问题。目前的理论认为皮瓣再血管化的形成存在两种不同的途径:一是血管形成,由已存在的血管通过出芽的方式形成广泛的微血管;二是血管生成,由缺血部位的细胞分化而来[2]。依照这两种机制,学者们采用促血管形成的生长因子(治疗性血管形成)和细胞移植(治疗性血管生成)来加速预构皮瓣的再血管化进程。

    1生长因子疗法促进预构皮瓣再血管化

    生长因子/细胞因子能够直接或间接加速血管的形成,许多学者采用促血管形成的生长因子,如: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bFGF),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beta ,TGF-β)、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latelet-derived growth factor,PDGF)来促进预构皮瓣的再血管化。Iwasawa[3]将胶原作为TGF-β的载体置于血管束和皮肤之间 ......
1 2 3下一页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7048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