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100md首页 > 医学版 > 医学资料 > 资料下载2021
编号:3201
针灸学新世纪第四版.pdf
http://www.100md.com 2020年2月19日
第1页
第5页
第17页
第23页
第35页
第164页

    参见附件(25006KB,848页)。

     针灸学,这是一本针对针灸编著的一本籍,书中一共有十一个章节来介绍针灸学,全书采用彩图与文字的形式写作,为读者更容易更简单的阅读。

    针灸学介绍

    绪论概述了针灸学的概念和范畴,全面阐述了针灸学的发展史、对外传播和国际交流,归纳了针灸学的学科特点和学习方法;上篇为针灸理论,主要论述了经络腧穴的基本理论和知识,重点介绍了十二经脉、奇经八脉的循行路线和腧穴的归经、定位、主治和操作等;中篇为针灸技法,主要论述了刺法、灸法的起源发展与应用原则,重点介绍了以毫针、艾灸为主题的各种针灸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操作要求等;下篇为针灸治疗,主要论述了针灸治疗原则、作用和治病特点、针灸诊治规律、针灸处方等,重点介绍了各科常见病的针灸治疗,以适应临床需要;附篇介绍了针灸研究进展,解释了古代人体部位名称,以适用现代针灸的编写思路提纲挈领地介绍了子午流注、灵龟飞腾八法,选录了针灸歌诀,介绍了针灸病历书写格式与要求,并附彩图。

    针灸学作者

    梁繁荣,1977年毕业于湖南中医学院医疗系。现任成都中医药大学校长、博士生导师,国家中医药科技进步奖评审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专家评审组成员,中国针灸学会副会长,国家重点学科针灸推拿学学术带头人,国家重大基础研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主要从事针灸教学、科研与临床工作。

    针灸学特点

    1.加强顶层设计,强化中医经典地位

    2.精选编写队伍,汇集权威专家智慧

    3.突出精品意识,完善学科知识体系

    4.尝试形式创新,注重实践技能培养

    针灸学主目录

    第一章 经络总论

    第二章 脆穴总论

    第三章 经络脆穴各论

    第四章 刺灸法总论

    第五章 刺灸法各论

    第六章 针灸治疗总论

    第七章 针灸治疗各论

    第八章 针灸研究进展

    第九章 古代人体部位释义

    第十章 子午流注针法与灵龟八法

    第十一章 针灸歌赋选

    针灸学截图

    图书在版编目(CIP )数据

    针灸学梁繁荣,王华主编.—4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8

    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

    ISBN 978-7-5132-3393-4

    Ⅰ.①针… Ⅱ.①梁… ②王… Ⅲ.①针灸学—中医药院校—教材

    Ⅳ.①R245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6)第104106号

    请到“医开讲医教在线”(网址: www.e-lesson.cn)

    注册登 录后 ,刮开 封底 “序列号” 激活本 教材数学 化内 容。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

    北京市朝阳区北三环东路28号易亨大厦16层

    邮政编码 100013

    传真 010 64405750

    廊坊市晶艺印务有限公司印刷

    各地新华书店经销

    开本850×1168 116 印张22 拉页3 字数548千字

    2016年8月第4版 2016年8月第1次印刷

    书号ISBN 978–7–5132–3393–4

    定价 69.00元网址 www.cptcm.com

    如有印装质量问题请与本社出版部调换

    版权专有 侵权必究

    社长热线 01064405720

    购书热线 0106406541501064065413

    微信服务号 zgzyycbs

    书店网址 csln.netqksd

    官方微博 http :e.weibo.comcptcm

    淘宝天猫网址 http :zgzyycbs.tmall.com

    专家指导委员会

    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

    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第十版)

    名誉主任委员

    王国强(国家卫生计生委副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

    主任委员

    王志勇(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

    副主任委员

    王永炎(中国中医科学院名誉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

    张伯礼(教育部高等学校中医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卢国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人事教育司司长)

    委 员(以姓氏笔画为序)

    马存根(山西中医学院院长)

    王键(安徽中医药大学校长)

    王国辰(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社长)

    王省良(广州中医药大学校长)

    方剑乔(浙江中医药大学校长)

    孔祥骊(河北中医学院院长)

    石学敏(天津中医药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

    匡海学(教育部高等学校中药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黑龙江中医药大学教授)

    吕文亮(湖北中医药大学校长)

    刘振民(全国中医药高等教育学会顾问、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

    安冬青(新疆医科大学副校长)

    许二平(河南中医药大学校长)

    孙忠人(黑龙江中医药大学校长)

    严世芸(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授)

    李秀明(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副社长)

    李金田(甘肃中医药大学校长)

    杨柱(贵阳中医学院院长)杨关林(辽宁中医药大学校长)

    杨金生(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师资格认证中心主任)

    宋柏林(长春中医药大学校长)

    张欣霞(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人事教育司师承继教处处长)

    陈可冀(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医大师)

    陈立典(福建中医药大学校长)

    陈明人(江西中医药大学校长)

    武继彪(山东中医药大学校长)

    林超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副社长)

    周永学(陕西中医药大学校长)

    周仲瑛(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国医大师)

    周景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人事教育司综合协调处副处长)

    胡 刚(南京中医药大学校长)

    洪净(全国中医药高等教育学会理事长)

    秦裕辉(湖南中医药大学校长)

    徐安龙(北京中医药大学校长)

    徐建光(上海中医药大学校长)

    唐农(广西中医药大学校长)

    梁繁荣(成都中医药大学校长)

    路志正(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员、国医大师)熊磊(云南中医学院院长)

    秘 书 长

    王键(安徽中医药大学校长)

    卢国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人事教育司司长)

    王国辰(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社长)

    办公室主任

    周景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人事教育司综合协调处副处长)

    林超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副社长)

    李秀明(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副社长)

    编审专家组

    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

    组长

    王国强(国家卫生计生委副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

    副组长

    张伯礼(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教授)

    王志勇(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

    组 员

    卢国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人事教育司司长)

    严世芸(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授)

    吴勉华(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王之虹(长春中医药大学教授)

    匡海学(黑龙江中医药大学教授)

    王键(安徽中医药大学教授)

    刘红宁(江西中医药大学教授)

    翟双庆(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

    胡鸿毅(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授)

    余曙光(成都中医药大学教授)

    周桂桐(天津中医药大学教授)

    石岩(辽宁中医药大学教授)

    黄必胜(湖北中医药大学教授)

    前 言

    为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关

    于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适应新形势下我国

    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和巾医药人才培养的需要,国家中医药

    管理局教材建设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以下简称“教材办”)、中国中

    医药出版社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领导下,在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

    规划教材专家指导委员会指导下,总结全国中医药行业历版教材特别

    是新世纪以来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建设的经验,制定

    了“‘十二二五’中医药教材改革工作方案”和“‘十二二五’中医

    药行业本科规划教材建设工作总体方案”,全面组织和规划了全国中

    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鉴于由全国中医药行业主管

    部门主持编写的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目前已出版九版,为体

    现其系统性和传承性,本套教材在中国中医药教育史上称为第十版。

    本套教材规划过程中,教材办认真听取了教育部中医学、中药学等专

    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相关专家的意见,结合中医药教育教学一线教师的

    反馈意见,加强顶层设计和组织管理,在新世纪以来三版优秀教材的

    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正本清源,突出中医药特色,弘扬中医药优势,优化知识结构,做好基础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衔接”的建设目

    标,旨在适应新时期中医药教育事业发展和教学手段变革的需要,彰

    显现代中医药教育理念,在继承中创新,在发展中提高,打造符合中

    医药教育教学规律的经典教材。

    本套教材建设过程中,教材办还聘请中医学、中药学、针灸推拿学i个

    专业德高望重的专家组成编审专家组,请他们参与主编确定,列席编

    写会议和定稿会议,对编写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出指导性意见,参加

    教材间内容统筹、审读稿件等。

    本套教材具有以下特点:

    1.加强顶层设计,强化中医经典地位

    针对巾医药人才成长的规律,正本清源,突出巾医思维方式,体现中

    医药学科的人文特色和“读经典,做临床”的实践特点,突出中医理

    论在中医药教育教学和实践工作中的核心地位,与执业中医(药)师

    资格考试、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等工作对接,更具有针对性和实

    践性。

    2.精选编写队伍,汇集权威专家智慧

    主编遴选严格按照程序进行,经过院校推荐、国家巾医药管理局教材

    建设专家指导委员会专家评审、编审专家组认可后确定,确保公开、公平、公正。编委优先吸纳教学名师、学科带头人和一线优秀教师,集中了全国范围内各高等中医药院校的权威专家,确保了编写队伍的

    水平,体现了中医药行业规划教材的整体优势。

    3.突出精品意识,完善学科知识体系

    结合教学实践环节的反馈意见,精心组织编写队伍进行编写大纲和样

    稿的讨论,要求每门教材立足专业需求,在保持内容稳定性、先进

    性、适用性的基础上,根据其在整个中医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学生知

    识结构和课程开设时间,突出本学科的教学重点,努力处理好继承与

    创新、理论与实践、基础与临床的关系。

    4.尝试形式创新,注重实践技能培养为提升对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配合高等中医药院校数字化教学的发

    展,更好地服务于中医药教学改革,本套教材在传承历版教材基本知

    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主体框架的基础上,将数字化作为重点建设

    目标,在中医药行业教育云平台的总体构架下,借助网络信息技术,为广大师生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和广阔的互动空间。

    本套教材的建设,得到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领导的指导与大力支持,凝

    聚了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工作者的集体智慧,体现了全国中医药

    行业齐心协力、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代表了全国中医药行业为“十

    三五”期间中医药事业发展和人才培养所做的共同努力,谨向有关单

    位和个人致以衷心的感谢!希望本套教材的出版,能够对全国中医药

    行业高等教育教学的发展和中医药人才的培养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需要说明的是,尽管所有组织者与编写者竭尽心智,精益求精,本套

    教材仍有一定的提升空间,敬请各高等中医药院校广大师生提出宝贵

    意见和建议,以便今后修订和提高。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教材建设工作委员会办公室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16年6月

    编写说明

    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针灸学》是根据国务

    院《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5—2020年)》《教育部等六部门

    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教研〔2014〕2

    号)的精神,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教材建设工作委员会宏观指导下,以全面提高中医药人才的培养质量、积极与医疗卫生实践接轨、为临

    床服务为目标,依据中医药行业人才培养规律和实际需求,由国家中

    医药管理局教材建设工作委员会办公室组织编写的,旨在正本清源,突出中医思维方式,体现中医药学科的人文特色和“读经典,做临

    床”的实践特点。

    本教材的编写思想是:贯彻学生实用、教师易教的原则,坚持继承与

    创新相结合、回归中医传统思维的编写思路,按照普通高等教育全日

    制五年制本科《针灸学教学大纲》和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大纲要求,注意充分反映中医专业针灸学教学改革的成果。在编写过程中,我们始

    终强调精品意识,突出临床特色,坚持体现“三基”(基本知识、基

    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五性”(思想性、科学性、先进性、启发性和

    适用性)的原则,联系现代针灸临床实际,运用现代针灸研究成果,充分吸收所有版次教材的优点。

    本教材的主要内容有:绪论概述了针灸学的概念和特点,全面阐述了

    针灸学的发展史、对外传播和国际交流,归纳了针灸学的基本内容和

    学习方法;上篇经络腧穴,主要论述了经络腧穴的基本理论和知识,重点介绍了十二经脉、奇经八脉的循行路线和腧穴的定位、解剖、主

    治和操作等;中篇刺灸方法,主要介绍了常用针具、针灸体位等基本

    知识,强调了常规针灸治疗量和针灸施术注意事项,重点论述了以毫

    针、艾灸为主的各种针灸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操作要求等;下篇针灸治

    疗,主要论述了针灸治疗作用、原则和临床诊治特点、针灸治病特

    点、针灸处方等,重点介绍了各科常见病的针灸治疗,以适应临床需

    要;附篇介绍了针灸研究进展,解释了古代人体部位名称,以适于现

    代针灸的编写思路提纲挈领地介绍了子午流注针法和灵龟、飞腾八

    法,选录了针灸歌诀。书后附三张最新国家标准穴位图。

    本教材编写分工:绪论、经络总论由梁繁荣编写,腧穴总论由王华编

    写,经络腧穴各论由倪光夏、赵百孝、杨志新、马睿杰、王超、杨

    洁、刘智艳编写。刺灸法总论由王瑞辉编写,刺灸法各论由贾春生、张小珊、李敏、黄银兰、刘存志、施静、黄泳、朱英编写。针灸治疗

    总论由冀来喜编写,针灸治疗各论由赵琛、吴强、张永臣、赵仓焕、章薇、王淑娟、王珑、梁凤霞、吴子建编写。附篇由杨旭光编写。本

    教材所有真人实体彩色插图均由北京中医药大学睢明河教授提供。

    本教材数字化工作是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

    目的支持下,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资助展开的。本项目(编号:

    GJYJS16021)由梁繁荣、赵琛主持,编委会全体人员参与。

    敬请各位教师和学生在使用本教材的过程中提出宝贵意见,以便修改

    提高。

    《针灸学》编委会

    2016年5月目录

    专家指导委员会

    编审专家组

    前 言

    编写说明

    绪 论

    一、针灸学发展简史

    (一)针灸的起源

    (二)针灸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三)针灸学理论体系的发展

    二、针灸学的对外传播

    三、针灸学的基本内容和学习方法

    第一章 经络总论

    第一节 经络的发现

    一、针灸等刺激后感应传导现象的总结

    二、腧穴主治功效的总结

    三、气功“行气”感的反复出现

    四、体表病理现象的总结

    五、解剖生理知识的启发

    第二节 经络系统的组成

    一、十二经脉

    二、奇经八脉三、十二经别

    四、十五络脉

    五、十二经筋

    六、十二皮部

    第三节 经络的标本、根结和气街、四海

    一、标本

    二、根结

    三、气街

    四、四海

    第四节 经络的作用和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

    一、经络的作用

    二、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

    第二章 腧穴总论

    第一节 腧穴的分类和命名

    一、腧穴的分类

    二、腧穴的命名

    第二节 腧穴的主治特点和规律

    一、腧穴的主治特点

    二、腧穴的主治规律

    第三节 特定穴

    一、五输穴

    二、原穴、络穴

    三、郄穴四、背俞穴、募穴

    五、下合穴

    六、八会穴

    七、八脉交会穴

    八、交会穴

    第四节 腧穴的定位方法

    一、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

    二、骨度折量定位法

    三、指寸定位法

    四、简便定位法

    第三章 经络腧穴各论

    第一节 手太阴肺经及其腧穴

    一、经脉循行

    二、主要病候

    三、主治概要

    四、本经腧穴(11穴)

    1.中府(Zhōngfǔ,LU1)肺之募穴

    2.云门(Yúnmén,LU2)

    3.天府(Tiānfǔ,LU3)

    5.尺泽(Chǐzé,LU5)合穴

    6.孔最(Kǒngzuì,LU6)郄穴

    7.列缺(Lièquē,LU7)络穴;八脉交会穴(通于任脉)

    8.经渠(Jīngqú,LU8)经穴9.太渊(Tàiyuān,LU9)输穴;原穴;八会穴之脉会

    10.鱼际(Yújì,LU10)荥穴

    11.少商(Shàoshāng,LU11)井穴

    第二节 手阳明大肠经及其腧穴

    一、经脉循行

    二、主要病候

    三、主治概要

    四、本经腧穴(20穴)

    2.二间(èrjiān,LI2)荥穴

    3.三间(Sānjiān,LI3)输穴

    4.合谷(Hégǔ,LI4)原穴

    5.阳溪(Yángxī,LI5)经穴

    6.偏历(Piānlì,LI6)络穴

    7.温溜(Wēnliū,LI7)郄穴

    8.下廉(Xiàlián,LI8)

    9.上廉(Shànglián,LI9)

    10.手三里(Shǒusānlǐ,LI10)

    11.曲池(Qūchí,LI11)合穴

    12.肘髎(Zhǒuliáo,LI12)

    13.手五里(Shǒuwǔlǐ,LI13)

    14.臂臑(Bì'nào,LI14)

    15.肩髃(Jiānyú,LI15)

    16.巨骨(Jùgǔ,LI16)17.天鼎(Tiāndǐng,LI17)

    18.扶突(Fútū,LI18)

    19.口禾髎(Kǒuhéliáo,LI19)

    20.迎香(Yíngxiāng,LI20)

    第三节 足阳明胃经及其腧穴

    一、经脉循行

    二、主要病候

    三、主治概要

    四、本经腧穴(45穴)

    1.承泣(Chéngqì,ST1)

    2.四白(Sìbái,ST2)

    3.巨髎(Jùliáo,ST3)

    4.地仓(Dìcāng,ST4)

    5.大迎(Dàyíng,ST5)

    6.颊车(Jiáchē,ST6)

    7.下关(Xiàguān,ST7)

    8.头维(Tóuwéi,ST8)

    9.人迎(Rényíng,ST9)

    10.水突(Shuǐtū,ST10)

    11.气舍(Qìshè,ST11)

    12.缺盆(Quēpén,ST12)

    13.气户(Qìhù,ST13)

    14.库房(Kùfáng,ST14)15.屋翳(Wūyì,ST15)

    16.膺窗(Yīngchuāng,ST16)

    17.乳中(Rǔzhōng,ST17)

    18.乳根(Rǔgēn,ST18)

    19.不容(Bùróng,ST19)

    20.承满(Chéngmǎn,ST20)

    21.梁门(Liángmén,ST21)

    22.关门(Guānmén,ST22)

    23.太乙(Tàiyǐ,ST23)

    24.滑肉门(Huáròumén,ST24)

    25.天枢(Tiānshū,ST25)大肠之募穴

    26.外陵(Wàilíng,ST26)

    27.大巨(Dàjù,ST27)

    28.水道(Shuǐdào,ST28)

    29.归来(Guīlái,ST29)

    30.气冲(Qìchōng,ST30)

    31.髀关(Bìguān,ST31)

    32.伏兔(Fútù,ST32)

    33.阴市(Yīnshì,ST33)

    34.梁丘(Liángqiū,ST34)郄穴

    35.犊鼻(Dúbí,ST35)

    36.足三里(Zúsānlǐ,ST36)合穴;胃下合穴

    37.上巨虚(Shàngjùxū,ST37)大肠下合穴

    38.条口(Tiáokǒu,ST38)39.下巨虚(Xiàjùxū,ST39)小肠下合穴

    40.丰隆(Fēnglóng,ST40)络穴

    41.解溪(Jiěxī,ST41)经穴

    42.冲阳(Chōngyáng,ST42)原穴

    43.陷谷(Xiàngǔ,ST43)输穴

    44.内庭(Nèitíng,ST44)荥穴

    45.厉兑(Lìduì,ST45)井穴

    第四节 足太阴脾经及其腧穴

    一、经脉循行

    二、主要病候

    三、主治概要

    四、本经腧穴(21穴)

    1.隐白(Yǐnbái,SP1)井穴

    2.大都(Dàdū,SP2)荥穴

    3.太白(Tàibái,SP3)输穴;原穴

    4.公孙(Gōngsūn,SP4)络穴;八脉交会穴(通于冲脉)

    5.商丘(Shāngqiū,SP5)经穴

    6.三阴交(Sānyīnjiāo,SP6)

    7.漏谷(Lòugǔ,SP7)

    8.地机(Dìjī,SP8)郄穴

    9.阴陵泉(Yīnlíngquán,SP9)合穴

    10.血海(Xuèhǎi,SP10)

    11.箕门(Jīmén,SP11)12.冲门(Chōngmén,SP12)

    13.府舍(Fǔshè,SP13)

    14.腹结(Fùjié,SP14)

    15.大横(Dàhéng,SP15)

    16.腹哀(Fù’āi,SP16)

    17.食窦(Shídòu,SP17)

    18.天溪(Tiānxī,SP18)

    19.胸乡(Xiōngxiāng,SP19)

    20.周荣(Zhōuróng,SP20)

    21.大包(Dàbāo,SP21)脾之大络

    第五节 手少阴心经及其腧穴

    一、经脉循行

    二、主要病候

    三、主治概要

    四、本经腧穴(9穴)

    1.极泉(Jíquán,HT1)

    2.青灵(Qīnglíng,HT2)

    3.少海(Shàohǎi,HT3)合穴

    4.灵道(Língdào,HT4)经穴

    5.通里(Tōnglǐ,HT5)络穴

    6.阴郄(Yīnxì,HT6)郄穴

    7.神门(Shénmén,HT7)输穴;原穴

    8.少府(Shàofǔ,HT8)荥穴9.少冲(Shàochōng,HT9)井穴

    第六节 手太阳小肠经及其腧穴

    一、经脉循行

    二、主要病候

    三、主治概要

    四、本经腧穴(19穴)

    1.少泽(Shàozé,SI1)井穴

    2.前谷(Qiángǔ,SI2)荥穴

    3.后溪(Hòuxī,SI3)输穴;八脉交会穴(通于督脉)

    4.腕骨(Wàngǔ,SI4)原穴

    5.阳谷(Yánggǔ,SI5)经穴

    6.养老(Yǎnglǎo,SI6)郄穴

    7.支正(Zhīzhèng,SI7)络穴

    8.小海(Xiǎohǎi,SI8)合穴

    9.肩贞(Jiānzhēn,SI9)

    10.臑俞(Nàoshū,SI10)

    11.天宗(Tiānzōng,SI11)

    12.秉风(Bǐngfēng,SI12)

    13.曲垣(Qūyuán,SI13)

    14.肩外俞(Jiānwàishū,SI14)

    15.肩中俞(Jiānzhōngshū,SI15)

    16.天窗(Tiānchuāng,SI16)

    17.天容(Tiānróng,SI17)18.颧髎(Quánliáo,SI18)

    19.听宫(Tīnggōng,SI19)

    第七节 足太阳膀胱经及其腧穴

    一、经脉循行

    二、主要病候

    三、主治概要

    四、本经腧穴(67穴)

    1.睛明(Jīngmíng,BL1)

    2.攒竹(Cuánzhú,BL2)

    3.眉冲(Méichōng,BL3)

    4.曲差(Qūchā,BL4)

    5.五处(Wǔchù,BL5)

    6.承光(Chéngguāng,BL6)

    7.通天(Tōngtiān,BL7)

    8.络却(Luòquè,BL8)

    9.玉枕(Yùzhěn,BL9)

    10.天柱(Tiānzhù,BL10)

    11.大杼(Dàzhù,BL11)八会穴之骨会

    12.风门(Fēngmén,BL12)

    13.肺俞(Fèishū,BL13)肺之背俞穴

    14.厥阴俞(Juéyīnshū,BL14)心包之背俞穴

    15.心俞(Xīnshū,BL15)心之背俞穴

    16.督俞(Dūshū,BL16)17.膈俞(Géshū,BL17)八会穴之血会

    18.肝俞(Gānshū,BL18)肝之背俞穴

    19.胆俞(Dǎnshū,BL19)胆之背俞穴

    20.脾俞(Píshū,BL20)脾之背俞穴

    21.胃俞(Wèishū,BL21)胃之背俞穴

    22.三焦俞(Sānjiāoshū,BL22)三焦之背俞穴

    23.肾俞(Shènshū,BL23)肾之背俞穴

    24.气海俞(Qìhǎishū,BL24)

    25.大肠俞(Dàchángshū,BL25)大肠之背俞穴

    26.关元俞(Guānyuánshū,BL26)

    27.小肠俞(Xiǎochángshū,BL27)小肠之背俞穴

    28.膀胱俞(Pángguāngshū,BL28)膀胱之背俞穴

    29.中膂俞(Zhōnglǚshū,BL29)

    30.白环俞(Báihuánshū,BL30)

    31.上髎(Shàngliáo,BL31)

    32.次髎(Cìliáo,BL32)

    33.中髎(Zhōngliáo,BL33)

    34.下髎(Xiàliáo,BL34)

    35.会阳(Huìyáng,BL35)

    36.承扶(Chéngfú,BL36)

    37.殷门(Yīnmén,BL37)

    38.浮郄(Fúxì,BL38)

    39.委阳(Wěiyáng,BL39)三焦之下合穴

    40.委中(Wěizhōng,BL40)合穴;膀胱之下合穴41.附分(Fùfēn,BL41)

    42.魄户(Pòhù,BL42)

    43.膏肓(Gāohuāng,BL43)

    44.神堂(Shéntáng,BL44)

    45.

    46.膈关(Géguān,BL46)

    47.魂门(Húnmén,BL47)

    48.阳纲(Yánggāng,BL48)

    49.意舍(Yìshè,BL49)

    50.胃仓(Wèicāng,BL50)

    51.肓门(Huāngmén,BL51)

    52.志室(Zhìshì,BL52)

    53.胞肓(Bāohuāng,BL53)

    54.秩边(Zhìbiān,BL54)

    55.合阳(Héyáng,BL55)

    56.承筋(Chéngjīn,BL56)

    57.承山(Chéngshān,BL57)

    58.飞扬(Fēiyáng,BL58)络穴

    59.跗阳(Fūyáng,BL59)阳跷脉之郄穴

    60.昆仑(Kūnlún,BL60)经穴

    61.仆参(Púcān,BL61)

    62.申脉(Shēnmài,BL62)八脉交会穴(通于阳跷脉)

    63.金门(Jīnmén,BL63)郄穴

    64.京骨(Jīnggǔ,BL64)原穴65.束骨(Shùgǔ,BL65)输穴

    66.足通谷(Zútōnggǔ,BL66)荥穴

    67.至阴(Zhìyīn,BL67)井穴

    第八节 足少阴肾经及其腧穴

    一、经脉循行

    二、主要病候

    三、主治概要

    四、本经腧穴(27穴)

    1.涌泉(Yǒngquán,KI1)井穴

    2.然谷(Rángǔ,KI2)荥穴

    3.太溪(Tàixī,KI3)输穴;原穴

    4.大钟(Dàzhōng,KI4)络穴

    5.水泉(Shuǐquán,KI5)郄穴

    6.照海(Zhàohǎi,KI6)八脉交会穴(通于阴跷脉)

    7.复溜(Fùliū,KI7)经穴

    8.交信(Jiāoxìn,KI8)阴跷脉之郄穴

    9.筑宾(Zhùbīn,KI9)阴维脉之郄穴

    10.阴谷(Yīngǔ,KI10)合穴

    11.横骨(Hénggǔ,KI11)

    12.大赫(Dàhè,KI12)

    13.气穴(Qìxué,KI13)

    14.四满(Sìmǎn,KI14)

    15.中注(Zhōngzhù,KI15)16.肓俞(Huāngshū,KI16)

    17.商曲(Shāngqū,KI17)

    18.石关(Shíguān,KI18)

    19.阴都(Yīndū,KI19)

    20.腹通谷(Fùtōnggǔ,KI20)

    21.幽门(Yōumén,KI21)

    22.步廊(Bùláng,KI22)

    23.神封(Shénfēng,KI23)

    24.灵墟(Língxū,KI24)

    25.神藏(Shéncáng,KI25)

    26.彧中(Yùzhōng,KI26)

    27.俞府(Shūfǔ,KI27)

    第九节 手厥阴心包经及其腧穴

    一、经脉循行

    二、主要病候

    三、主治概要

    四、本经腧穴(9穴)

    1.天池(Tiānchí,PC1)

    2.天泉(Tiānquán,PC2)

    3.曲泽(Qūzé,PC3)合穴

    4.郄门(Xìmén,PC4)郄穴

    5.间使(Jiānshǐ,PC5)经穴

    6.内关(Nèiguān,PC6)络穴;八脉交会穴(通于阴维脉)7.大陵(Dàlíng,PC7)输穴;原穴

    8.劳宫(Láogōng,PC8)荥穴

    9.中冲(Zhōngchōng,PC9)井穴

    第十节 手少阳三焦经及其腧穴

    一、经脉循行

    二、主要病候

    三、主治概要

    四、本经腧穴(23穴)

    1.关冲(Guānchōng,TE1)井穴

    2.液门(Yèmén,TE2)荥穴

    3.中渚(Zhōngzhǔ,TE3)输穴

    4.阳池(Yángchí,TE4)原穴

    5.外关(Wàiguān,TE5)络穴;八脉交会穴(通于阳维脉)

    6.支沟(Zhīgōu,TE6)经穴

    7.会宗(Huìzōng,TE7)郄穴

    8.三阳络(Sānyángluò,TE8)

    9.四渎(Sìdú,TE9)

    10.天井(Tiānjǐng,TE10)合穴

    11.清泠渊(Qīnglíngyuān,TE11)

    12.消泺(Xiāoluò,TE12)

    13.臑会(Nàohuì,TE13)

    14.肩髎(Jiānliáo,TE14)

    15.天髎(Tiānliáo,TE15)16.天牖(Tiānyǒu,TE16)

    17.翳风(Yìfēng,TE17)

    18.瘈脉(Chìmài,TE18)

    19.颅息(Lúxī,TE19)

    20.角孙(Jiǎosūn,TE20)

    21.耳门(êrmén,TE21)

    22.耳和髎(êrhéliáo,TE22)

    23.丝竹空(Sīzhúkōng,TE23)

    第十一节 足少阳胆经及其腧穴

    一、经脉循行

    二、主要病候

    三、主治概要

    四、本经腧穴(44穴)

    1.瞳子髎(Tóngzǐliáo,GB1)

    2.听会(Tīnghuì,GB2)

    3.上关(Shàngguān,GB3)

    4.颔厌(Hànyàn,GB4)

    5.悬颅(Xuánlú,GB5)

    6.悬厘(Xuánlí,GB6)

    7.曲鬓(Qūbìn,GB7)

    8.率谷(Shuài0ǔ,GB8)

    9.天冲(Tiānchōng,GB9)

    10.浮白(Fúbái,GB10)11.头窍阴(Tóuqiàoyīn,GB11)

    12.完骨(Wángǔ,GB12)

    13.本神(Běnshén,GB13)

    14.阳白(Yángbái,GB14)

    15.头临泣(Tóulínqì,GB15)

    17.正营(Zhèngyíng,GB17)

    18.承灵(Chénglíng,GB18)

    19.脑空(Nǎokōng,GB19)

    20.风池(Fēngchí,GB20)

    21.肩井(Jiānjǐng,GB21)

    22.渊腋(Yuānyè,GB22)

    23.辄筋(Zhéjīn,GB23)

    24.日月(Rìyuè,GB24)胆之募穴

    25.京门(Jīngmén,GB25)肾之募穴

    26.带脉(Dàimài,GB26)

    27.五枢(Wǔshū,GB27)

    28.维道(Wéidào,GB28)

    29.居髎(Jūliáo,GB29)

    30.环跳(Huántiào,GB30)

    31.风市(Fēngshì,GB31)

    32.中渎(Zhōngdú,GB32)

    33.膝阳关(Xīyángguān,GB33)

    34.阳陵泉(Yánglíngquán,GB34)合穴;胆之下合穴;八会穴之筋会

    35.阳交(Yángjiāo,GB35)阳维脉之郄穴36.外丘(Wàiqiū,GB36)郄穴

    37.光明(Guāngmíng,GB37)络穴

    38.阳辅(Yángfǔ,GB38)经穴

    39.悬钟(Xuánzhōng,GB39)八会穴之髓会

    40.丘墟(Qiūxū,GB40)原穴

    41.足临泣(Zúlínqì,GB41)输穴;八脉交会穴(通于带脉)

    42.地五会(Dìwǔhuì,GB42)

    43.侠溪(Xiáxī,GB43)荥穴

    44.足窍阴(Zúqiàoyīn,GB44)井穴

    第十二节 足厥阴肝经及其腧穴

    一、经脉循行

    二、主要病候

    三、主治概要

    四、本经腧穴(14穴)

    1.大敦(Dàdūn,LR1)井穴

    2.行间(Xíngjiān,LR2)荥穴

    3.太冲(Tàichōng,LR3)输穴;原穴

    4.中封(Zhōngfēng,LR4)经穴

    5.蠡沟(Lígōu,LR5)络穴

    6.中都(Zhōngdū,LR6)郄穴

    7.膝关(Xīguān,LR7)

    8.曲泉(Qūquán,LR8)合穴

    9.阴包(Yīnbāo,LR9)10.足五里(Zúwǔlǐ,LR10)

    11.阴廉(Yīnlián,LR11)

    12.急脉(Jímài,LR12)

    13.章门(Zhāngmén,LR13)脾之募穴;八会穴之脏会

    14.期门(Qīmén,LR14)肝之募穴

    第十三 节奇经八脉及其相关腧穴

    一、督脉及其腧穴

    1.长强(Chángqiáng,GV1)络穴

    2.腰俞(Yāoshū,GV2)

    3.腰阳关(Yāoyángguān,GV3)

    4.命门(Mìngmén,GV4)

    5.悬枢(Xuánshū,GV5)

    6.脊中(Jǐzhōng,GV6)

    7.中枢(Zhōngshū,GV7)

    8.筋缩(Jīnsuō,GV8)

    9.至阳(Zhìyáng,GV9)

    10.灵台(Língtái,GV10)

    11.神道(Shéndào,GV11)

    12.身柱(Shēnzhù,GV12)

    13.陶道(Táodào,GV13)

    14.大椎(Dàzhuī,GV14)

    15.哑门(Yǎmén,GV15)

    16.风府(Fēngfǔ,GV16)17.脑户(Nǎohù,GV17)

    18.强间(Qiángjiān,GV18)

    19.后顶(Hòudǐng,GV19)

    20.百会(Bǎihuì,GV20)

    21.前顶(Qiándǐng,GV21)

    22.囟会(Xìnhuì,GV22)

    23.上星(Shàngxīng,GV23)

    24.神庭(Shéntíng,GV24)

    25.素髎(Sùliáo,GV25)

    26.水沟(Shuǐgōu,GV26)

    27.兑端(Duìduān,GV27)

    28.龈交(Yínjiāo,GV28)

    29.印堂(Yìntáng,GV29)

    二、任脉及其腧穴

    1.会阴(Huìyīn,CV1)

    2.曲骨(Qūgǔ,CV2)

    3.中极(Zhōngjí,CV3)膀胱之募穴

    4.关元(Guānyuán,CV4)小肠之募穴

    5.石门(Shímén,CV5)三焦之募穴

    6.气海(Qìhǎi,CV6)

    7.阴交(Yīnjiāo,CV7)

    8.神阙(Shénquè,CV8)

    9.水分(Shuǐfēn,CV9)

    10.下脘(Xiàwǎn,CV10)11.建里(Jiànlǐ,CV11)

    12.中脘(Zhōngwǎn,CV12)胃之募穴;八会穴之腑会

    13.上脘(Shàngwǎn,CV13)

    14.巨阙(Jùquè,CV14)心之募穴

    15.鸠尾(Jiūwěi,CV15)络穴

    16.中庭(Zhōngtíng,CV16)

    17.膻中(Dànzhōng,CV17)心包之募穴;八会穴之气会

    18.玉堂(Yùtáng,CV18)

    19.紫宫(Zǐgōng,CV19)

    20.华盖(Huágài,CV20)

    21.璇玑(Xuánjī,CV21)

    22.天突(Tiāntū,CV22)

    23.廉泉(Liánquán,CV23)

    24.承浆(Chéngjiāng,CV24)

    三、冲脉及其交会腧穴

    四、带脉及其交会腧穴

    五、阴维脉及其交会腧穴

    六、阳维脉及其交会腧穴

    七、阴跷脉及其交会腧穴

    八、阳跷脉及其交会腧穴

    第十四节 十五络脉及其络穴

    第十五 节常用经外奇穴

    一、头颈部穴1.四神聪(Sìshéncōng,EX-HN1)

    2.鱼腰(Yúyāo,EX-HN4)

    3.太阳(Tàiyáng,EX-HN5)

    4.耳尖(êrjiān,EX-HN6)

    5.球后(Qiúhòu,EX-HN7)

    6.上迎香(Shàngyíngxiāng,EX-HN8)

    7.金津、玉液(Jīnjīn、Yùyè,EX-HN12、EX-HN13)

    8.夹承浆(Jiáchéngjiāng)

    10.翳明(Yìmíng,EX-HN14)

    11.颈百劳(Jǐngbǎiláo,EX-HN15)

    12.安眠(nmián)

    二、胸腹部穴

    1.子宫(Zǐgōng,EX-CA1)

    2.三角灸(Sānjiǎojiǔ)

    三、背部穴

    1.定喘(Dìngchuǎn,EX-B1)

    2.夹脊(Jiájǐ,EX-B2)

    3.胃脘下俞(Wèiwǎnxiàshū,EX-B3)

    4.痞根(Pǐgēn,EX-B4)

    5.腰眼(Yāoyǎn,EX-B7)

    6.十七椎(Shíqīzhuī,EX-B8)

    7.腰奇(Yāoqí,EX-B9)

    四、上肢部穴

    1.肩前(Jiānqián)2.肘尖(Zhǒujiān,EX-UE1)

    3.二白(èrbái,EX-UE2)

    4.中魁(Zhōngkuí,EX-UE4)

    5.大骨空(Dàgǔkōng,EX-UE5)

    6.小骨空(Xiǎogǔkōng,EX-UE6)

    7.腰痛点(Yāotòngdiǎn,EX-UE7)

    8.外劳宫(Wàiláogōng,EX-UE8)

    9.八邪(Bāxié,EX-UE9)

    10.四缝(Sìfèng,EX-UE10)

    11.十宣(Shíxuān,EX-UE11)

    五、下肢部穴

    1.鹤顶(Hèdǐng,EX-LE2)

    2.百虫窝(Bǎichóngwō,EX-LE3)

    3.内膝眼(Nèixīyǎn,EX-LE4)

    4.胆囊(Dǎnnáng,EX-LE6)

    5.阑尾(Lánwěi,EX-LE7)

    6.八风(Bāfēng,EX-LE10)

    7.独阴(Dúyīn,EX-LE11)

    第四章 刺灸法总论

    第一 节常用针灸器具

    一、传统针灸器具

    二、现代针灸仪器

    第二节 常用针灸体位一、针灸体位的意义

    二、针灸体位的选择

    第三节 常规针灸治疗量

    一、针刺治疗量的形成要素

    二、艾灸治疗量的形成要素

    三、常规针灸治疗量的确定

    第四节 针灸施术的注意事项

    一、施术前的消毒

    (一)针具器械消毒

    (二)医者双手消毒

    (三)针刺部位消毒

    (四)治疗室内的消毒

    二、刺灸法的宜忌

    (一)施术部位的宜忌

    (二)患者状态的宜忌

    (三)病情性质的宜忌

    第五章 刺灸法各论

    第一节 毫针刺法

    一、毫针的构造、规格、检查和保养

    (一)毫针的构造

    (二)毫针的规格

    (三)毫针的检查

    (四)毫针的保养二、毫针刺法的练习

    (一)指力练习

    (二)手法练习

    (三)手感练习

    三、毫针的选择

    四、毫针基本操作技术

    (一)进针法

    (二)针刺的方向、角度和深度

    五、行针手法

    (一)基本手法

    (二)辅助手法

    六、得气

    (一)得气的概念

    (二)得气的意义

    (三)影响得气的因素

    七、毫针补泻手法

    (一)单式补泻手法

    (二)复式补泻手法

    (三)影响针刺补泻效应的因素

    八、留针与出针

    (一)留针

    (二)出针

    九、针刺异常情况的处理和预防

    (一)晕针(二)滞针

    (三)弯针

    (四)断针

    (五)血肿

    (六)刺伤内脏

    (七)刺伤脑脊髓

    (八)外周神经损伤

    第二节 灸法

    一、灸法的作用

    二、灸法的种类及其应用

    三、灸感及灸法补泻

    四、施灸的先后顺序

    五、施灸的注意事项

    第三节 拔罐法

    一、罐的吸附方法

    二、拔罐的操作方法

    三、起罐的方法

    四、拔罐的作用和适用范围

    五、拔罐的注意事项

    附:刮痧法

    第四节 特殊针具刺法

    一、三棱针法

    二、皮肤针法三、皮内针法

    四、火针法

    五、针刀疗法

    第五节 电针法

    一、操作方法

    二、刺激参数

    三、适用范围

    四、注意事项

    第六节 穴位注射法

    一、操作方法

    二、适用范围

    三、常用药物

    四、注意事项

    第七节 穴位埋线法

    一、操作方法

    二、适用范围

    三、注意事项

    第八节 穴位贴敷法

    一、贴敷药物

    二、操作方法

    三、适用范围

    四、注意事项

    第九节 头针法一、标准头穴线的定位和主治

    二、适用范围

    三、操作方法

    四、注意事项

    第十节 耳针法

    一、耳与经络脏腑的关系

    二、耳郭表面解剖

    三、耳穴的分布

    四、耳穴的部位和主治

    五、耳针法的临床应用

    第六章 针灸治疗总论

    第一节 针灸治疗作用

    一、疏通经络

    二、调和阴阳

    三、扶正祛邪

    第二节 针灸治疗原则

    一、治神守气

    二、补虚泻实

    三、清热温寒

    四、治病求本

    五、三因制宜

    第三节 针灸临床诊治特点

    一、辨证与辨经结合二、辨证与辨病结合

    三、调神与调气并重

    第四节 针灸治病特点

    一、激发正气,自身调节

    二、起效快捷,适应证广

    三、无毒性,作用安全

    第五节 针灸处方

    一、腧穴的选择

    二、刺灸法的选择

    第六节 特定穴的临床应用

    一、五输穴的临床应用

    二、原穴、络穴的临床应用

    三、郄穴的临床应用

    四、背俞穴、募穴的临床应用

    五、下合穴的临床应用

    六、八会穴的临床应用

    七、八脉交会穴的临床应用

    八、交会穴的临床应用

    第七章 针灸治疗各论

    第一 节内科病证

    中 风

    [附]假性延髓麻痹

    眩 晕[附]高血压

    头 痛

    面 瘫

    痹 证

    痿 证

    [附]小儿麻痹后遗症

    重症肌无力

    脊髓空洞症

    面 痛

    感 冒

    咳 嗽

    哮 喘

    心 悸

    不 寐

    郁 证

    癫 狂

    痫 病

    痴 呆

    颤 证

    消 渴

    胁 痛

    胃 痛

    腹 痛

    呕 吐呃 逆

    泄 泻

    痢 疾

    便 秘

    癃 闭

    [附]慢性前列腺炎

    良性前列腺增生

    阳 痿

    [附]性功能障碍

    遗 精

    疟 疾

    第二 节妇儿科病证

    月经不调

    痛 经

    经 闭

    崩 漏

    带下病

    不 孕

    胎位不正

    滞 产

    乳 少

    遗 尿

    小儿惊风小儿食积

    [附]疳证

    小儿脑性瘫痪

    小儿多动症

    第三节 皮外伤科病证

    隐 疹

    湿 疹

    蛇串疮

    扁平疣

    神经性皮炎

    痤 疮

    斑 秃

    疔 疮

    丹 毒

    痄 腮

    乳 痈

    乳 癖

    肠 痈

    痔 疮

    项 痹

    [附]落枕

    肩 痹

    臂丛神经痛肘 劳

    腱鞘囊肿

    腱鞘炎

    腰 痛

    [附]急性腰扭伤

    坐骨神经痛

    踝关节扭伤

    第四节 五官科病证

    目赤肿痛

    麦粒肿

    近 视

    [附]视神经萎缩

    耳鸣、耳聋

    鼻 渊

    鼻 衄

    咽喉肿痛

    牙 痛

    口 疮

    第五节 急症

    晕 厥

    虚 脱

    高 热

    抽 搐内脏绞痛

    第六节 其他病证

    慢性疲劳综合征

    戒断综合征

    肥胖症

    衰 老

    肿 瘤

    美 容

    第八章 针灸研究进展

    一、针灸临床研究

    (一)针灸临床适应证范围

    (二)经穴效应特异性研究

    (三)针刺手法的研究

    (四)得气的临床研究

    (五)针灸循证临床研究

    (六)灸法的临床研究

    二、针灸实验研究

    (一)针灸镇痛作用的研究

    (二)灸法作用的研究

    (三)对机体各系统功能的调整作用

    (四)研究技术的发展与更新

    第九章 古代人体部位释义

    一、头颈部二、躯干部

    三、四肢部

    第十章 子午流注针法与灵龟八法

    第一节 子午流注针法

    一、子午流注的意义

    二、子午流注针法的基本组成

    三、子午流注针法的临床应用

    第二节 灵龟八法

    一、灵龟八法的组成

    二、灵龟八法的临床应用

    [附]飞腾八法

    第十一章 针灸歌赋选

    一、标幽赋

    二、百症赋

    三、金针赋

    四、马丹阳天星十二穴治杂病歌

    绪 论

    针灸学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研究经络、腧穴及刺灸方法,探讨运用

    针灸防治疾病规律的一门学科。它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

    包括经络、腧穴、刺灸技术及针灸治疗等部分。

    针灸疗法具有适应证广、疗效显著、应用方便、经济安全等优点,数

    千年来深受广大人民的欢迎,对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巨大贡

    献。一、针灸学发展简史

    考察针灸学的发展史,主要从文献记载、文物考证、中医认知和社会

    发展等方面予以探索。熟悉针灸学的发展历史,对了解针灸的源流、掌握古代医家的针灸学术思想、把握针灸学的发展规律、启发现代针

    灸研究的思路均有裨益。

    (一)针灸的起源

    针灸历史悠久。据考证,针灸疗法大约产生于距今7000~8000年到

    4000年的新石器时代。古书里记载的一些关于针灸起源的传说等资

    料,都指向这个时期。如皇甫谧《帝王世纪》记载:太嗥伏羲氏“尝

    味百药而制九针”,罗泌《路史》则说太嗥伏羲氏“尝草治砭,以制

    民疾”。

    针刺疗法起源于新石器时期,还可以从原始的针刺工具加以论证。距

    今2000多年以前的古书中,经常提到原始的针刺工具是石器,称

    为“砭石”。如《左传》收录的公元前550年一段史料提到“美疢不如

    恶石”,《山海经》记载有“高氏之山,有石如玉,可以为箴”,《素问·宝命全形论》有“制砭石之小大”等,这些都是远古人类以

    砭石治病的佐证。砭石治病,最初主要是用于刺破脓疡,进而作为刺

    络泻血之用。我国曾在内蒙古多伦县的新石器时期遗址中发现过一块

    长4.5cm的砭石,一端扁平有弧形刃,可用来切开脓疡,另一端为四棱

    锥形,可用来放血。在山东省日照县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个墓葬里,还发现过两块殉葬的砭石,长度分别为8.3cm、9.1cm,尖端为三棱锥

    形和圆锥形,可用于放血,调和经气。砭石实物的发现,为针刺起源

    于新石器时代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砭石治病来源于我国东部沿海一带以渔业为生的民族。《素问·异法

    方宜论》记载:“故东方之域,天地之所始生也。鱼盐之地,海滨傍

    水,其民食鱼而嗜咸,皆安其处,美其食。鱼者使人热中,盐者胜

    血,故其民皆黑色疏理,其病皆为痈疡,其治宜砭石。故砭石者,亦

    从东方来。”这里所说的“东方”,相当于我国山东一带。近年来,在山东省发现了一批以针砭为题材的汉画像石,画像石上雕刻着半人

    半鸟形的神医正在用砭石或细针给人治病。鸟形显然来源于原始氏族

    的图腾崇拜,画像石反映了古代关于针砭起源的传说。灸法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人类学会用火之后。《素问·异法方

    宜论》记载:“北方者,天地所闭藏之域也。其地高陵居,风寒冰

    冽,其民乐野处而乳食。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焫。故灸焫者,亦从

    北方来。”这段记载,说明灸法的发现同寒冷环境的生活习惯关系密

    切。原始社会栖息在北方的人们离不开烤火取暖,加上他们野居乳食

    的生活习惯,容易患腹部寒痛、胀满等症,非常适于热疗。经过长期

    的经验积累,发明了灸法和热熨疗法。据考察,先民们钻木取火或敲

    击燧石取火,往往用艾绒作为引火材料,起源于原始社会晚期的骨卜

    也是用艾绒烧灼动物骨。很明显,这种用艾绒点火的方法,为艾灸的

    发明提供了必要条件。

    拔罐是一种古老的治疗方法,起源于原始社会,亦常与针灸结合运

    用。初时以兽角为罐具,故古称“角法”。

    (二)针灸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战国至秦汉时期,我国由奴隶社会迈入封建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和社

    会制度的变革、各种学术思想的进步、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促进了

    针灸学从实践经验向理论高度的深化。针刺工具由砭石、骨针、竹针

    发展到了金属针,从而扩大了针灸疗法的适应范围。据《左传》记

    载,春秋战国时期的医缓、医和均擅长针灸。先秦名医扁鹊(秦越

    人)在给虢太子治尸厥时,让其弟子子阳取外三阳五会而使太子复

    苏,又令弟子子豹药熨两胁下,而太子坐起……证明在先秦时期针

    砭、火灸、药熨等均已广泛应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1973年长沙马王

    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医学帛书中,有两种古代关于经脉的著作,即《足

    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两书记载了十一条经脉的循

    行、病候和灸法治疗,反映了针灸学核心理论经络学说的早期面貌。

    《黄帝内经》(简称《内经》)的问世,是先秦至西汉医学发展的必

    然结果,自东汉至隋唐仍有修订和补充。《内经》包括《黄帝内经素

    问》(简称《素问》)和《灵枢经》(简称《灵枢》)两部分,共18

    卷,162篇,它在汇总前人文献的基础上,以阴阳、五行、脏腑、经

    络、腧穴、精神、气血、津液等为基本理论,以针灸为主要医疗技

    术,用无神论观点、整体观点、发展变化的观点、人体与自然相应的

    观点,论述了人体的生理、病理、诊断要领和防病治病原则,奠定了

    针灸学理论基础,其中以《灵枢》所载针灸理论更为丰富和系统,故

    《灵枢》又称《针经》。《内经》对经络学说尤有精辟的论述,不但对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属络脏腑及其所主病证均有明确记载,而且对奇经八脉、十二经别、十五络脉、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的走向、分布、功能以及与经络系统

    相关的标本、根结、气街、四海等亦有记叙。《内经》对腧穴理论也

    有较多的论述,载有160个左右常用穴位的名称,对特定穴理论阐述较

    详,特别是对五输穴理论阐述较全面,对原穴、下合穴、十五络穴、五脏背俞穴等也都有载述。《内经》对刺法的论述较为详尽,提出了

    迎随补泻、徐疾补泻、呼吸补泻、开阖补泻等手法。在治疗方面,论

    述了治疗原则如“盛则泻之,虚则补之”。在取穴配穴方面提出了许

    多具体方法,如俞募配穴法、远道取穴法等。《内经》记载了100多种

    病证,其中绝大多数都应用针灸治疗。

    《内经》的成书,标志着当时的医学家们不但已构筑起以经络学说为

    核心的理论框架,而且已卓有成效地运用刺法、灸法等技术防病治

    病,并善于理论联系实践,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更新理论,初步形成

    了以理、法、方、穴、术为一体的独特的针灸学理论体系。

    《黄帝八十一难经》(简称《难经》)是一部可与《内经》相媲美的

    古典医籍,相传系秦越人所作。该书内容简要,辨析精微,进一步丰

    富和充实了针灸学理论体系。其中关于奇经八脉和原穴的论述,补充

    了《内经》之不足。同时,还提出了八会穴,并对五输穴按五行学说

    做了详细的解释。创立六经辨证的张仲景,在其著作《伤寒杂病论》

    中,不仅于方药方面给人留下许多光辉的典范,而且在针灸学术上也

    有许多独到的见解和贡献。在《伤寒杂病论》中直接与针灸有关的条

    文达69条,主张针药结合、辨证施治。已佚的《明堂孔穴针灸治要》

    (即《黄帝明堂经》)应该是这一时期有关腧穴的专著。以外科闻名

    于世的华佗亦精于针灸,创立了著名的“华佗夹脊穴”,著有《枕中

    灸刺经》(佚)。三国时期的曹翕擅长灸法,著《曹氏灸经》,可惜

    失传。

    (三)针灸学理论体系的发展

    1. 魏晋隋唐时期 魏晋南北朝,历隋唐至五代,前后七百余年。针灸

    学理论与技术随着这一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而有新的提高,出现了众多名医名著,推动了针灸学理论体系的发展。

    魏晋时代的皇甫谧在魏甘露间(公元256~260年),将《素问》《灵

    枢》和《明堂孔穴针灸治要》三书中的针灸内容汇而为一,去其重复,择其精要,编撰成《针灸甲乙经》。全书分为12卷128篇,共收

    349个腧穴,以脏腑、气血、经络、腧穴、脉诊、刺灸法和临床各科病

    证针灸治疗为次序加以编纂,成为一部最早的体系比较完整的针灸专

    书,是继《内经》之后对针灸学的又一次总结,在针灸学发展史上起

    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晋代名医葛洪撰《肘后备急方》,所录针灸医

    方109条,其中99条为灸方,从而使灸法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其妻鲍

    姑,亦擅长用灸。晋末到南北朝的徐熙一族,累世精于医术,徐秋

    夫、徐文伯和徐叔响等都是针灸史上的有名人物。

    隋至初唐时期的名医甄权和孙思邈,都精通中医各科。甄权著有《针

    方》《针经钞》和《明堂人形图》等(均佚)。孙思邈撰有《备急千

    金要方》和《千金翼方》等书,首载阿是穴法和指寸法,广泛地收入

    了前代各家的针灸临床经验,并绘制了《明堂三人图》,“其中十二

    经脉五色作之,奇经八脉以绿色为之,三人孔穴共六百五十穴”,成

    为历史上最早的彩色经络腧穴图(佚)。此外,唐代杨上善在《黄帝

    明堂经》的基础上,撰《黄帝内经明堂类成》,按十二经脉和奇经八

    脉的次序论列穴位。王焘编《外台秘要》,大量采录了诸家的灸法。

    这个时期还有了针对专病的著作,如唐代崔知悌的《骨蒸病灸方》专

    门介绍灸治痨病方法;刊于公元862年以前的《新集备急灸经》,是我

    国最早雕版印刷的医书,专论急症用灸。唐太医署掌管医药教育,分

    设四个医学专业和一个药学专业,针灸是医学专业之一,设“针博士

    一人,针助教一人,针师十人,针工二十人,针生二十人”,为针灸

    学的学校教育开创了先河。

    2. 宋金元时期 由于印刷术的广泛应用,促进了医学文献的积累,加

    快了针灸学的传播与发展进程。著名针灸家王惟一,在北宋政府支持

    下,重新考订厘正了354个腧穴的位置及所属经脉,增补了腧穴的主治

    病证,于公元1026年撰成《铜人腧穴针灸图经》,雕印刻碑,由政府

    颁行。公元1027年,王惟一设计的两具铜人模型制成,外刻经络腧

    穴,内置脏腑,作为教学和考试针灸师之用。南宋的针灸家王执中撰

    《针灸资生经》,重视实践经验,对后世颇有影响。元代著名医家滑

    寿,考订经络循行及其与腧穴的联系,在元·忽泰必烈《金兰循经取

    穴图解》基础上编撰而成的《十四经发挥》,首次把任、督脉和十二

    经脉并称为“十四经”,进一步发展了经络腧穴理论。这个时期长于

    针灸的名医很多,著作也颇丰富,《备急灸法》《痈疽神秘灸经》

    《膏肓腧穴灸法》等书问世,标志着针灸在各科的深入发展。南宋初

    期的席弘,世代皆专针灸,传世的《席弘赋》特别讲究刺法。同时期

    的窦材著《扁鹊心书》,极力推崇烧灼灸法,每灸数十壮乃至数百壮。当时还有杨介、张济亲自观察尸体解剖,主张用解剖学知识指导

    针灸取穴。金代何若愚与撰《子午流注针经》的阎明广,提倡按时取

    穴法。金元名医窦汉卿既推崇子午流注,又提倡八法流注,按时取

    穴,他所编撰的《标幽赋》是针灸歌赋中的名篇。

    3. 明清时期 针灸学术在明代发展到高潮,名家更多,研究的问题更

    加深入和广泛。明代初期的陈会、中期的凌云、后期的杨继洲,都是

    名盛华夏的针灸学家,对针灸学术发展颇有影响。明代针灸学术发展

    的主要成就如下:第一,对前代的针灸文献进行了广泛的搜集整理,出现了许多汇总历代针灸文献的著作。如朱的《普济方·针灸门》、徐凤的《针灸大全》、高武的《针灸聚英发挥》、杨继洲在家传著作

    《卫生针灸玄机秘要》基础上增辑而成的《针灸大成》、吴崑的《针

    方六集》和张介宾的《类经图翼》等,都是汇总历代针灸文献的著

    作。第二,针刺手法的研究更加深入,在单式手法的基础上形成了二

    十多种复式手法。其中《针灸大全·金针赋》《针灸大成·三衢杨氏

    补泻》、李梴的《医学入门·针灸》、汪机的《针灸问对》等,都是

    载述针刺手法之代表作。第三,灸法从用艾炷的烧灼灸法向用艾卷的

    温和灸法发展,14世纪开始出现的艾卷灸法,后来发展为加进药物

    的“雷火神针”“太乙神针”。第四,对于历代不属于经穴的针灸部

    位进行了整理,在腧穴里列出“奇穴”这个类别。

    从清初到鸦片战争这一历史时期,医者重药而轻针,针灸逐渐转入低

    潮。18世纪吴谦等人奉敕撰《医宗金鉴·刺灸心法要诀》,以歌诀和

    插图为主,很切合实用。李学川撰《针灸逢源》,强调辨证取穴,针

    药并重,增加中枢、急脉两穴,列出361个经穴。此时著述虽多,但影

    响不大。公元1822年,清王朝竟以“针刺火灸,究非奉君之所宜”为

    理由,下令太医院停止使用针灸,废止针灸科。

    4. 近代与现代 以公元1840年的鸦片战争为转折,中国沦为半殖民地

    半封建社会。随着外国列强的入侵,西医得到较快发展,中医受到很

    大冲击,针灸更是受到严重挫折。由于广大群众相信并且欢迎针灸治

    病,所以针灸在民间继续流传。许多针灸医生为了保存和发展针灸学

    术,成立针灸学社,编印针灸书刊,开展函授教育,取得一定成效。

    近代针灸学家承淡安先生为振兴针灸学术做出了很大贡献,被誉为中

    国针灸事业的复兴者与传播者。新中国成立后,政府高度重视中医针

    灸事业的发展,制定政策法规,采取得力措施,促进针灸学的普及和

    提高。20世纪50年代,卫生部发布《中医师暂行条例》,在全国各地

    建立中医医院(内设针灸科),成立针灸研究机构,整理出版古医书(包括古代针灸专著),开展针灸文献、临床研究和针灸作用机理的

    实验研究。1956年后,全国各地陆续成立以培养中医专业本科人才为

    主的中医学院,针灸学作为主干课程,为学生们所必修,开创了我国

    高等中医药学历教育的历史。1958年,中国针灸工作者在用针刺方法

    达到麻醉效果并使手术获得成功的基础上,首次提出了“针刺麻

    醉”概念,创立了针刺麻醉方法。20世纪六七十年代,政府大力提倡

    用中草药和针灸治病,头针、耳针不断普及,尤其在农村、基层,普

    遍应用中医针灸治病,积累了宝贵经验。1971年,我国正式向世界宣

    布针刺麻醉成功,引起了国际上的高度关注和浓厚兴趣,掀起了国际

    针灸热潮。1979年,中华全国中医学会针灸分会成立。1980年后,全

    国高等中医药院校相继开办针灸专业,培养针灸本科和研究生人才。

    1985年,中国针灸学会升格为国家一级学会。20世纪90年代,国家科

    技基础研究重大项目计划(攀登计划)将针灸经络列为研究重点。针

    灸标准化、规范化研究取得显著成果,《经穴部位》《耳穴名称与部

    位》作为国家标准正式颁布。21世纪以来,针灸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2003年10月,国家实施《中医药条例》。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计划、应

    用研究计划、支撑计划等均大力资助针灸研究,一系列针灸标准化研

    究方案的出台和研究项目的确定,有力地推动了针灸现代化。2006年

    12月新修订并予以实施的国家标准(GBT 12346—2006)《腧穴名称

    与定位》,将印堂穴确定为经穴,归入督脉,使经穴总数达362个。

    2008年12月,颁布国家标准《针灸技术操作规范》,并逐年增加标准

    化项目。至2011年年底,已颁布22项针灸技术操作国家标准。在针灸

    基础研究上,尤其是在针灸作用机理、针刺镇痛、针刺麻醉原理的研

    究方面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果。针灸技术不断创新,借助现代科技研

    制出众多的针灸诊疗仪器、设备,电针、激光针等被广泛应用于针灸

    临床。严格的针具消毒技术和一次性针灸针的使用,大大降低了针灸

    感染率,使针灸应用更为安全。针灸应用范围有所扩大,如对慢性疲

    劳综合征、戒断综合征等疗效较好,并常用于减肥、延缓衰老、美容

    等。临床实践表明,针灸对内、外、妇、儿、五官、骨伤等科400多种

    病证有一定治疗效果,对其中100种左右病证有较好的疗效。

    二、针灸学的对外传播

    早在公元6世纪,针灸就已传到朝鲜、日本。朝鲜在新罗王朝时(公元

    693年)就设有针博士,教授针生。公元562年,我国以《针经》赠日

    本钦明天皇,同年吴人知聪携《明堂图》《针灸甲乙经》等医书东渡

    日本。公元702年,日本颁布大宝律令,仿我国唐朝的医学教育制度,开设针灸专业。我国针灸传到朝鲜和日本以后,一直作为当地国家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流传至今。针灸也传到东南亚和印度大陆。

    公元6世纪敦煌人宋云曾将华佗治病方术介绍给印度北部的乌场国;14

    世纪针灸师邹庚到越南为诸侯治病。针灸传入欧洲是从公元17世纪开

    始的,法国成为欧洲传播针灸学术的主要国家。1671年,哈尔文的

    《中医秘典》在法国出版,之后针灸开始用于临床;19世纪初,欧美

    等国家开始使用针灸。但因不同国家有关法律限制,针灸在国外发展

    相对缓慢。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中华文化魅力的显现,以整体观

    念、辨证施治、取法自然为特色的中国传统医学引起了国际医学界的

    关注,有力地促进了针灸在世界范围的推广。1997年11月,美国国立

    卫生院举行了针刺疗法听证会并明确指出:起源于中国的针刺疗法对

    许多疾病具有显著疗效,作用确切而副作用极小,可以广泛应用。这

    对针灸学在世界范围的普及和推广具有重要意义。越来越多的国家和

    地区接受针灸,并不同程度认可针灸的合法地位,如亚洲的日本、韩

    国、越南、泰国,欧洲的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大洋洲的澳大

    利亚、新西兰,美洲的加拿大、巴西等国。目前世界上已有180多个国

    家和地区设有中医针灸医疗机构。

    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倡导针灸防治疾

    病,重视针灸的推广和交流。受WHO委托,中国于1975年在北京、南

    京、上海三地建立了国际针灸培训中心,每年开办国际针灸班,培养

    针灸人才。数年来,中国政府坚持向非洲国家派出有针灸医师参与的

    援外医疗队,为这些国家培养了大批针灸医生。1979年,WHO提倡学习

    和应用针灸,并提出了适用针灸治疗的43种疾病的名称,予以推广。

    在WHO的大力支持下,1987年11月,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在北京成立。

    该学会组织每年在不同国家举办国际学术会议,还负责国际针灸医师

    水平考核,为合格者颁发针灸医师水平证书。WHO倡导针灸的标准化、规范化,制订了经穴名称、定位的国际标准化方案,头针的国际标准

    等。2002年,WHO列出了针灸应用的106种适应证。2006年10月,WHO针

    灸经穴定位标准西太区会议,制定出针灸腧穴定位的国际标准。2010

    年,WHO启动中医学疾病分类代码编制工作,第一次将传统医学纳入世

    界主流医学范畴。2011年,肯尼亚首都内罗毕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

    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五次会议,顺利通过了将“中

    医针灸”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提议,更加彰显

    了国际社会对中国针灸传承和保护的重视。

    在世界很多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都开办有针灸教育机构。在亚洲,日本于1983年成立明治针灸大学,开办有针灸专业本科和研究生教

    育;韩国的针灸教育主要在韩医科大学进行,韩医科大学为六年制的本科学历教育。在欧美,不少国家办有各种类型的中医针灸学院

    (校),有些国家的正规大学开设有中医、针灸学位课程或专业文凭

    课程。近年来,我国中医药高校与国外高校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合作办

    学,培养了一批批国际中医针灸人才。

    针灸的对外传播和国际交流方兴未艾。针灸不仅为人类防治疾病提供

    了一种有效的医疗方法和手段,而且为世界医学开拓了新的研究领

    域,并将为人类健康事业和世界医学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三、针灸学的基本内容和学习方法

    针灸学的基本内容包括经络腧穴、刺灸方法和针灸治疗。

    学习经络必须重点掌握经络的概念、经络系统的组成、经脉的循行规

    律及分布特点。腧穴部分要掌握腧穴的概念、主治特点,熟记常用穴

    尤其是特定穴的定位、主治及临床应用,训练自己准确取穴定位及操

    作的能力。腧穴的定位要善于在自己或他人身上摸穴而记忆,切忌只

    背而不实际操作。腧穴的主治要善于总结、分析和归纳。

    刺灸方法主要包括刺法和灸法,是操作性很强的技能,在掌握基本知

    识的同时,要以操作练习为主。刺法练习首先是指力练习。指力就是

    持针之手的力量,指力的产生是手部小肌肉群的力量和协调能力综合

    的结果,只有经过长期不懈的训练才能达到要求,这是操作针具、施

    行手法的基本功。当有一定指力之后,才能练习各种进针法和针刺手

    法。进针和手法操作与疗效密切相关,更要认真训练,要善于在自己

    身上练习和体会,诸如无痛进针法、行针得气、针刺补泻、气至病所

    等都只有通过严格的训练才能掌握。

    针灸治疗是上述知识和技能的综合运用,是根据阴阳、脏腑、经络理

    论,运用“四诊”诊察疾病以获取病情资料,在此基础上进行相应的

    辨证、处方,依方施术,或针或灸,或针灸并用,从而达到治愈各种

    疾病的目的。由于针灸临床部分是阐述运用针灸治疗疾病的具体内

    容,要重视在实践中学习,做到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在见

    习、实习课中多动手、勤思考。只有这样才能掌握针灸临床运用的知

    识与技能。

    针灸之所以成为一门专门学科,是因为它除了可作为一种医疗手段以

    外,还包含着丰富的辨证论治知识和高深的基础理论。随着人类科学技术的进步和针灸学术与其他学科的日益结合,针灸学将会得到更快

    更高的发展。

    第一章 经络总论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人体内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沟通内

    外、贯穿上下的通路。经,有路径的含义,经脉贯通上下,沟通内

    外,是经络系统中的主干,深而在里。络,有网络的含义,络脉是经

    脉别出的分支,较经脉细小,纵横交错,遍布全身;络脉又包括浮

    络、孙络,浮而在表,难以计数。如《灵枢·脉度》记载:“经脉为

    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灵枢·经别》记载,“经脉

    者,常不可见也”,“诸脉之浮而常见者,皆络脉也”。

    经络学说是阐述人体经络系统的循行分布、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

    与脏腑相互关系的一门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

    于中医学的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等方面,几千年来一直指导着针

    灸临床治病,同时也指导着中医各科的临床实践,在针灸学中的地位

    尤为突出。

    第一节 经络的发现

    经络是古代医家通过长期的医疗实践,不断观察总结而逐步发现的。

    从文献资料分析,经络的发现主要通过以下几个主要途径:

    一、针灸等刺激后感应传导现象的总结

    古代医家在临床实践中观察到针刺穴位或一定部位时,患者会产生

    酸、麻、胀、重等主观感觉,称为“针感”。这种“针感”常沿着一

    定路线向远部传导。《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指出:“中气穴,则针

    游于巷。”温灸时也有热感由施灸部位向远处扩散。经过长期观察,古代医家逐步认识到人体各部有复杂而又有规律的联系通路,从而总

    结出经络分布的轮廓。

    二、腧穴主治功效的总结

    在长期的针灸临床实践中,古代医家发现腧穴不仅能治疗局部病证,还能治疗某些远隔部位的病证,而且这些主治范围基本相同的穴位往

    往有规律地排列在一条线路上,为经络的存在提供了佐证。三、气功“行气”感的反复出现

    气功,古代称为“导引”“行气”。《灵枢·官能》载:“缓节柔筋

    而心和调者,可使导引、行气。”在导引、行气过程中,随着呼吸的

    调整、心神的内守、肢体的舒缓,常常出现“气”在体内有规律地流

    行的感觉,这种感觉的反复出现,有利于对经气的认识和经络的发

    现。战国初期的文物有一玉佩,上刻有文字,名《行气玉佩铭》。铭

    文中“深则蓄,蓄则伸,伸则下……”就是关于气功行气过程的描

    述,意思是呼吸深沉使气积蓄(于丹田)会出现气的上下运行。在长

    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中,有一幅画有各种姿势的“导引图”与记

    载十一脉的文字连在一起,说明导引、行气与经络的密切关系。

    四、体表病理现象的总结

    古代医家在医疗实践中发现,当体内某一脏腑发生疾病时,在体表相

    应部位可出现一些病理现象,如压痛、结节、皮疹、皮肤色泽改变等

    异常反应。《灵枢·背腧》记载:“欲得而验之,按其处,应在中而

    痛解,乃其腧也。”就是说脏腑有病,就会在体表相应部位出现反

    应,按压反应部位,病痛也随之缓解。《素问·脏气法时论》也记

    载:“心病者,胸中痛,胁支满,胁下痛,鹰背肩胛间痛,两臂内

    痛。”通过对体表病理现象的反复观察,发现其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并且与经络有密切的联系。

    五、解剖生理知识的启发

    《灵枢·经水》记载:“若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

    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其脏之坚脆,腑之大小,谷之多少,脉之

    长短,血之清浊,气之多少……皆有定数。”可见,古代医家通过临

    床观察和对尸体的解剖,在一定程度上对内脏的位置、形态及某些生

    理功能有了直观认识,发现人体分布着许多与四肢相联系的管状和条

    索状结构,观察到某些脉内血液流动的现象等。这些观察对认识经络

    有一定的启发。

    经络发现的途径可能是多方面的,各种认识相互启发,互相佐证,彼

    此补充,从而使人们对经络的认识逐步完善。

    第二节 经络系统的组成经络系统由经脉、络脉和连属于体表的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组成(图

    1-1),其中经脉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二经别,络脉包括十五

    络脉和难以计数的浮络、孙络等。

    一、十二经脉

    十二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体,是手三阴经(肺、心包、心)、手三阳

    经(大肠、三焦、小肠)、足三阳经(胃、胆、膀胱)、足三阴经

    (脾、肝、肾)的总称,又称为“正经”。

    (一)十二经脉的名称

    十二经脉的名称是根据手足、阴阳、脏腑来命名的。首先用手、足将

    十二经脉分为手六经和足六经。根据中医理论,内属阴,外属阳,脏

    属阴,腑属阳,因此属于五脏和心包、分布于四肢内侧的经脉为阴

    经,属于六腑、分布于四肢外侧的经脉为阳经。根据阴阳消长的规

    律,阴阳又分为三阴(太阴、厥阴、少阴)三阳(阳明、少阳、太

    阳)。十二经脉与脏腑有联属的关系,根据经脉联属的脏腑进一步命

    名,如联属于肺脏的为肺经,联属于大肠腑的为大肠经。根据上述命

    名规律,十二经脉的名称即为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

    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

    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图 1 - 1 经络系统组成

    (二)十二经脉在体表的分布规律

    十二经脉左右对称地分布于人体体表的头面、躯干和四肢。正立姿

    势、两臂自然下垂、掌心向内、拇指向前为标准体位。十二经脉中六

    条阳经分布于四肢外侧和头面、躯干,其中上肢外侧的是手三阳经,下肢外侧的是足三阳经,其分布规律是阳明在前、少阳在中(侧)、太阳在后。六条阴经分布于四肢内侧和胸腹,其中上肢内侧是手三阴

    经,下肢内侧是足三阴经。手三阴经的分布规律是太阴在前、厥阴在

    中、少阴在后。足三阴经在内踝上8寸以下分布规律是厥阴在前、太阴

    在中、少阴在后,在内踝上8寸以上,太阴交出厥阴之前,分布规律为

    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

    (三)十二经脉表里属络关系

    十二经脉在体内与脏腑相联属,脏腑有表里相合的关系,十二经脉之

    阴经和阳经亦有明确的脏腑属络和表里关系。其中阴经属脏络腑主

    里,阳经属腑络脏主表。如手太阴肺经属肺络大肠,手阳明大肠经属

    大肠络肺,足阳明胃经属胃络脾,足太阴脾经属脾络胃,手少阴心经

    属心络小肠,手太阳小肠经属小肠络心,足太阳膀胱经属膀胱络肾,足少阴肾经属肾络膀胱,手厥阴心包经属心包络三焦,手少阳三焦经

    属三焦络心包,足少阳胆经属胆络肝,足厥阴肝经属肝络胆。

    十二经脉之间存在着表里配对关系。如《素问·血志形气》所

    载:“足太阳与少阴为表里,少阳与厥阴为表里,阳明与太阴为表

    里,是为足阴阳也。手太阳与少阴为表里,少阳与心主为表里,阳明

    与太阴为表里,是为手之阴阳也。”互为表里的经脉在生理上有密切

    联系,病变时会相互影响,治疗时可相互为用。

    (四)十二经脉循行走向与交接规律

    十二经脉循行走向的规律是: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

    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胸)。如《灵枢·逆顺

    肥瘦》所载:“手之三阴,从脏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

    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

    十二经脉相互交接的规律是:①相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在四肢末端交

    接,如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交接于食指端。②同名的阳经与阳经在头面部交接,如手阳明大肠经与足阳明胃经交接于鼻旁。③相互

    衔接的阴经与阴经在胸中交接,如足太阴脾经与手少阴心经交接于心

    中(图1-2)。

    图 1 - 2 十二经脉循行走向与交接规律

    (五)十二经脉气血流注规律

    十二经脉气血流注顺序有一定规律。中焦受纳、腐熟水谷,化生水谷

    精微而生气血,所以十二经脉气血源于中焦。气血的运行,有赖于肺

    气的输送,因此十二经脉气血流注从手太阴肺经开始,由肺经逐经相

    传,形成周而复始、如环无端的流注系统,将气血周流全身,营养和

    维持各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流注次序是:气血流注始于手太阴肺

    经,然后交手阳明大肠经,再交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继交手少

    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

    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自肝经上注肺,再返

    回至肺经,重新再循环,周而复始。如《灵枢·卫气》载:“阴阳相

    随,外内相贯,如环之无端。”(图1-3)图 1 - 3 十二经脉气血流注

    (六)十二经脉与脏腑器官的联络

    十二经脉除了与属络的脏腑有特定联系外,还与其循行分布部位的其

    他脏腑或组织器官有着密切的联络(表1-1)。临床上辨证分经,循经

    取穴,多以此为依据。

    表 1 - 1 十二经脉与脏腑器官的联络续表二、奇经八脉

    (一)奇经八脉的命名与特点奇经八脉指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

    跷脉八条,因与十二经脉不同而别道奇行,故称为奇经八脉。

    奇经之“奇”含义有二:一指“异”,它们与十二正经不同,既不直

    属脏腑,除任、督外又无专属穴位和表里配合关系,且“别道奇

    行”。二指单数,偶之对,因奇经没有表里配合关系。

    (二)奇经八脉的作用与临床意义

    奇经八脉交错地循行分布于十二经之间,具有以下作用:

    1. 统率、主导作用 奇经八脉将部位相近、功能相似的经脉联系起

    来,达到统率有关经脉气血、协调阴阳的作用。督脉之“督”有总督

    之意。督脉督领诸阳经,统摄全身阳气和真元,为“阳脉之海”。任

    脉之“任”有妊养之意。任脉妊养诸阴经,总调全身阴气和精血,为“阴脉之海”。冲脉之“冲”为要冲之意。冲脉还与足阳明、足少

    阴等经关系密切,故有“十二经脉之海”和“血海”之称,具有涵蓄

    十二经气血的作用。督、任、冲脉皆起于胞中,同出会阴,称为“一

    源三歧”。带脉之“带”指腰带。带脉起于胁下,绕行腰间一周,有

    约束纵行躯干部的诸条经脉的作用。维脉之“维”,有维系、主持之

    意。阳维脉主一身之表,阴维脉主一身之里,具有维系一身阴经和阳

    经的作用。跷脉之“跷”有足跟、矫捷之意。阴阳跷脉主肢体两侧的

    阴阳,调节下肢运动与寤寐。

    2. 沟通、联络作用 奇经八脉在循行分布过程中,与其他各经相互交

    会沟通,加强了十二经脉之间的相互联系。如手足三阳经共会督脉于

    大椎,任脉关元、中极穴为足三阴经之交会穴,冲脉加强了足阳明与

    足少阴经之间的联系,带脉横绕腰腹,联系着纵行于躯干的各条经脉

    等。

    3. 蓄积、渗灌的调节作用 奇经八脉纵横交错循行于十二经脉之间,当十二经脉和脏腑之气旺盛时,奇经加以储蓄;当十二经脉生理功能

    需要时,奇经又能渗灌和供应。如《难经·二十八难》所说:“比与

    圣人图设沟渠,沟渠满溢,流于深湖,故圣人不能拘通也。而人脉隆

    盛,入于八脉,而不环周,故十二经亦不能拘之。”(表1-2)

    表 1 - 2 奇经八脉循分布和功能奇经八脉中的任脉和督脉,各有其所属的腧穴,故与十二经相提并论

    合称“十四经”,其他六条奇经则没有专门的腧穴。

    奇经八脉理论是经络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在临床实践中,不论是对

    诊断辨证,还是针灸治疗选穴配方,以及中医辨证治疗,都有重要指

    导意义。八脉交会穴、灵龟八法和飞腾八法,都是这一理论的具体运

    用。

    三、十二经别

    十二经别是十二正经别行深入体腔的支脉。由于经别均由十二经脉分

    出,故其名称也依十二经脉而定,即有手三阴、手三阳经别和足三

    阴、足三阳经别。

    (一)十二经别的特点和分布概况

    十二经别的循行分布具有离、入、出、合的特点,多从四肢肘膝关节

    附近正经别出(离),经过躯干深入体腔与相关的脏腑联系(入),再浅出体表上行头项部(出),在头项部,阳经经别合于本经的经

    脉,阴经经别合于其相表里的阳经经脉(合),由此十二经别按阴阳

    表里关系会合成六组,称为“六合”。

    足太阳、足少阴经别从腘部分出,入走肾与膀胱,上出于项,合于足

    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足厥阴经别从下肢分出,行至毛际,入走肝

    胆,上系于目,合于足少阳胆经;足阳明、足太阴经别从髀部分出,入走脾胃,上出鼻,合于足阳明胃经;手太阳、手少阴经别从腋部分

    出,入走心与小肠,上出目内眦,合于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手厥

    阴经别分别从所属正经分出,进入胸中,入走三焦,上出耳后,合于

    手少阳三焦经;手阳明、手太阴经别从所属正经分出,入走肺与大

    肠,上出缺盆,合于手阳明大肠经。

    (二)十二经别的作用与临床意义

    十二经别有加强表里两经联系的作用。阴经经别多走向阳经经别,并

    与之会合,从而使十二经脉表里两经之间增加了联系。十二经别有加

    强经脉与脏腑联系的作用。经别进入体腔以后,大多数循行于该经脉

    所属脏腑,特别是阳经经别全部联系到其本经有关的脏和腑,使体内

    脏腑的配合以及表里两经在内行部分的联系更加密切,也为临床常用

    的表里配穴法提供了理论依据。十二经别有加强十二经脉与头部联系的作用,不仅阳经经别到达头部,阴经经别也合于头面。由于经别加

    强了十二经脉与头面的联系,从而突出了头面部经脉和穴位的重要性

    及其主治作用,也为手足三阴经中部分穴位能够治疗头面和五官疾

    病,以及近代发展起来的头针、面针、耳针等奠定了理论基础。经别

    还弥补了十二经脉分布的不足,并加强了各经与心的联系。十二经脉

    脉气所没有分布到的某些部位和脏器,通过经别联系起来,密切了人

    体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经别无所属穴位和病证,但由于其循行补充了

    十二经脉的不足,从而扩大了经穴的主治范围。如十二经脉中足阳明

    胃经没有联系到心脏,手少阴心经也没有循行到胃腑,而足阳明经别

    的循行是属于胃,散络于脾,又上通于心,沟通了心与胃之间的联

    系,从而为中医和胃气以安心神的治法提供了理论依据。足太阳膀胱

    经的承山穴能够治疗肛肠疾患,也是因为其经别“别入于肛”。

    四、十五络脉

    十二经脉和任脉、督脉各自别出一络,加上脾之大络,总计15条,称

    为十五络脉,分别以其所别出处的腧穴命名。也有“十六络”之说,包括胃之大络,“胃之大络,名曰虚里。贯膈络肺,出于左乳下,其

    动应衣,脉宗气也”。

    (一)十五络脉分布概况

    十二经脉别络在四肢肘膝关节以下本经络穴分出后,均走向其相表里

    的经脉;任脉的别络,从胸骨剑突下鸠尾分出后,散布于腹部;督脉

    的别络,从尾骨下长强分出后,散布于头部,并走向背部两侧的足太

    阳经;脾的大络,出于腋下大包穴,散布于胸胁部。全身络脉中,十

    五络脉较大,络脉中浮行于浅表部位的称为“浮络”,络脉最细小的

    分支称为“孙络”,遍布全身,难以计数。

    (二)十五络脉的作用与临床意义

    四肢部的十二经别络有沟通表里两经,加强十二经脉表里两经之间联

    系的作用。其中阴经络脉走向阳经,阳经络脉走向阴经,阴阳经的络

    脉相互交通连接。

    十五络脉为大络,有统属全身浮络、血络、孙络以渗灌血液、营养周

    身、贯通营卫的作用。根据络脉的分布特点,可以使十二经脉气血由

    线状流行逐渐扩展为网状弥散。十二经的络穴部位,即是各经络脉脉气的汇聚点和枢纽;任络、督络和脾之大络,沟通了腹、背和身侧的

    经气,输布气血以濡养全身。孙络、浮络纵横交错,网络周身,行于

    外者为“阳络”,行于内者为“阴络”,内而脏腑,外而五官九窍、四肢百骸,无处不到,输布气血以濡养全身。《灵枢·本脏》记

    载:“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循行

    于经脉中的营卫气血,正是通过络脉中布散全身的浮络、孙络而温

    养、濡润全身,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的。

    络脉理论是经络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医临床特别是针灸临床有

    重要的指导意义。如根据络脉病候和络脉沟通表里两经的特点,可以

    选用络穴治疗络脉的虚实病证和表里两经的病变。络脉理论还用于诊

    察疾病,如诊察络脉颜色的变化,可测知脏腑经脉有关方面的病变;

    指导针刺放血,可治疗相应疾病,如刺络拔罐以放出少许血液,可祛

    除络脉中的瘀积,达到通畅气血、治疗疾病的目的。

    五、十二经筋

    十二经筋是十二经脉之气结、聚、散、络于筋肉关节的体系,是附属

    于十二经脉的筋肉系统。十二经筋皆隶属于十二经脉,并随所辖经脉

    而命名。

    (一)十二经筋分布概况和特点

    十二经筋的循行分布,与其所辖经脉体表通路基本一致,其循行走向

    均从四肢末端走向头身,行于体表,不入内脏。其分布是成片的,有

    结、聚、散、络的特点。结聚部位多在关节及肌肉丰厚处,并与邻近

    的他经相联结。其中足三阳经筋起于足趾,循股外上行结于(面

    部);足三阴经筋起于足趾,循股内上行结于阴器(腹部);手三阳

    经筋起于手指,循臑外上行结于角(头部);手三阴经筋起于手指,循臑内上行结于贲(胸部)。前阴是宗筋所聚,足三阴与足阳明经筋

    都在该处聚合。散,主要在胸腹。络,足厥阴肝经除结于阴器外,还

    能总络诸筋。此外,经筋还有刚(阳)筋、柔(阴)筋之分。刚筋分

    布于项背和四肢外侧,以手足阳经经筋为主;柔筋分布于胸腹和四肢

    内侧,以手足阴经经筋为主。

    (二)十二经筋的作用与临床意义经筋的作用主要是约束骨骼,利于关节屈伸活动,以保持人体正常的

    运动功能。《素问·痿论》曰:“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

    经筋为病,多有转筋、筋痛、弛纵等表现,针灸治疗多局部取穴,且

    多用燔针劫刺。如《灵枢·经筋》云:“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

    六、十二皮部

    十二皮部是十二经脉功能活动反映于体表的部位,也是络脉之气在皮

    肤所散布的部位。《素问·皮部论》说:“皮者,脉之部也。”“凡

    十二经络脉者,皮之部也。”

    (一)十二皮部分布概况

    十二皮部的分布区域,是以十二经脉体表的分布范围为依据的,是十

    二经脉在皮肤上分属的部位。《素问·皮部论》指出:“欲知皮部,以经脉为纪者,诸经皆然。”

    (二)十二皮部的作用与临床意义

    十二皮部居于人体最外层,与经络气血相通,是络脉之气(卫气)散

    布之处,所以是机体的卫外屏障,有保卫机体、抗御外邪和反映病证

    的作用。

    皮部理论临床应用广泛,包括针灸在内的各种外治法离不开皮部理论

    的指导,中医临床诊断辨证上也常以皮部理论为依据。在针灸临床

    中,腧穴定位和刺法的操作,都离不开皮部。特别是各种灸法、挑

    刺、拔罐、穴位贴敷以及近代兴起的各种皮肤针法等,与皮部的关系

    都十分密切。

    第三节 经络的标本、根结和气街、四海

    经络的标本、根结和气街、四海理论是经络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掌

    握这些理论,可以加深对经络分布及经气运行特殊规律的认识,从而

    有效地指导临床实践。

    一、标本标本中“标”原义指树梢,引申为上部,与人体头面胸背的位置相

    应;“本”原义指树根,引申为下部,与人体四肢下端相应。主要指

    经脉腧穴分布部位的上下对应关系。

    十二经脉都有“标”部与“本”部。本在四肢肘膝以下的一定部位,标在头、胸背部。如足太阳之本,在足跟以上5寸中,穴为跗阳,标在

    两络命门(目),穴为睛明。根据《灵枢·卫气》所载,十二经脉标

    本的位置及相应的腧穴如下(表1-3)。

    表 1 - 3 十二经脉标本二、根结

    根结中“根”指根本、开始,即四肢末端井穴;“结”指结聚、归

    结,即头、胸、腹部。《标幽赋》指出:“更穷四根三结,依标本而

    刺无不痊。”“四根三结”指十二经脉以四肢为“根”,以头、胸、腹三部为“结”。主要反映经气的所起与所归,以及经气上下两极间

    的关系。《灵枢·根结》记载的足三阴三阳之根与结如下(表1-4)。

    表 1 - 4 足三阴三阳根结十二经脉的“根”与“本”,“结”与“标”位置相近或相同,意义

    也相似。“根”有“本”意,“结”有“标”意。“根”与“本”部

    位在下,皆经气始生始发之地,为经气所出;“结”与“标”部位在

    上,皆为经气所结、所聚之处,为经气之所归。但它们在具体内容上

    又有所区别,即“根之上有本”,“结之外有标”,“标本”的范围

    较“根结”为广。“标本”理论强调经脉分布上下部位的相应关系;

    而“根结”理论则强调经气两极间的联系。

    标本根结理论补充说明了经气的流注运行状况,即经气循行的多样性

    和弥散作用,强调了人体四肢与头身的密切联系,为四肢肘膝以下的

    腧穴治疗远隔部位的脏腑及头面五官疾病提供了又一理论依据。

    三、气街

    气街是经气聚集运行的共同通路。《灵枢·卫气》记载:“请言气

    街:胸气有街,腹气有街,头气有街,胫气有街。”《灵枢·动输》

    又指出:“四街者,气之径路也。”说明了头、胸、腹、胫部有经脉

    之气聚集循行的通路。

    《灵枢·卫气》对气街的部位有较详细记载:“故气在头者,止之于

    脑。气在胸者,止之膺与背俞。气在腹者,止之背俞,与冲脉于脐左

    右之动脉者。气在胫者,止之于气街,与承山踝上以下。”由此可

    见,气街具有横向为主、上下分部、紧邻脏腑、前后相连的特点,横

    贯脏腑经络,纵分头、胸、腹、胫是其核心内容。气街理论从另一个

    角度阐述了经气运行的规律,为临床配穴处方提供了理论依据。

    四、四海

    四海即髓海、血海、气海、水谷之海的总称,“海”是江河之水归聚

    之处。四海为人体气血精髓等精微物质汇聚之所。经络学说认为十二

    经脉内流行的气血像大地上的水流一样,如百川归海,故《灵枢·海

    论》指出:“人有髓海,有血海,有气海,有水谷之海,凡此四者,以应四海也。”

    四海的部位与气街的部位类似,髓海位于头部,气海位于胸部,水谷

    之海位于上腹部,血海位于下腹部,各部之间相互联系。

    四海主持全身的气血、津液,其中脑部髓海为元神之府,是神气的本

    源、脏腑经络活动的主宰;胸部为气海,宗气所聚之处,贯心脉而行呼吸;胃为水谷之海,是营气、卫气的化源之地,即气血生化之源;

    冲脉为血海,又称“十二经之海”,起于胞宫,与原气关系密切,为

    原气之所出,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

    四海理论进一步明确了经气的组成和来源。四海病变,主要分为有

    余、不足两大类,对临床辨证施治具有指导意义。

    第四节 经络的作用和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

    一、经络的作用

    《灵枢·经脉》记载:“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说明了经络在生理、病理和疾病的防治等方面的作用。

    其所以能决死生,是因为经络具有联系人体内外、运行气血的作用;

    处百病,是因为经络具有抗御病邪、反映证候的作用;调虚实,是因

    为刺激经络,有传导感应的作用。

    (一)联系脏腑,沟通内外

    经络具有联络和沟通作用。人体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皮肉筋骨等组织器官通过经络的联系而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完成正

    常的生理活动。十二经脉及其分支等纵横交错、入里出表、通上达

    下,联系了脏腑器官,奇经八脉沟通于十二经之间,经筋、皮部联结

    了肢体筋肉皮肤,从而使人体的各脏腑组织器官有机地联系起来,正

    如《灵枢·海论》所说:“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腑脏,外络于肢

    节。”

    (二)运行气血,营养全身

    《灵枢·本脏》说:“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

    节者也。”气血必须通过经络的传注,才能输布全身,以濡润全身各

    脏腑组织器官,维持机体的正常功能。如营气之和调于五脏,洒陈于

    六腑,这就为五脏藏精、六腑传化的功能活动提供了物质条件。

    (三)抗御病邪,反映病候

    《素问·气穴论》说“孙络”能“以溢奇邪,以通营卫”,这是因为

    孙络的分布范围很广,最先接触到病邪。当疾病侵犯时,孙络和卫气

    发挥了重要的抗御作用。经络又是传注病邪的途径,当体表受到病邪侵犯时,可通过经络由表

    及里、由浅入深。《素问·缪刺论》载:“夫邪之客于形也,必先舍

    于皮毛,留而不去,入舍于孙脉,留而不去,入舍于络脉,留而不

    去,入舍于经脉,内连五脏,散于肠胃。”说明经络是外邪内传的渠

    道,外邪从皮毛腠理内传于脏腑。

    经络也是病变相互传变的渠道,是脏腑之间、脏腑与体表组织器官之

    间相互影响的途径。如心热移于小肠、肝病影响到胃、胃病影响到脾

    等,是脏腑病变通过经络传注而相互影响的结果。此外,内脏病变可

    通过经络反映到体表组织器官,如《灵枢·邪客》说:“肺心有邪,其气留于两肘;肝有邪,其气留于两腋;脾有邪,其气留于两髀;肾

    有邪,其气留于两腘。”

    (四)传导感应,调和阴阳

    针刺中的得气和气行现象都是经络传导感应的功能表现。人身经络之

    气发于周身腧穴,《灵枢·九针十二原》说:“节之交,三百六十五

    会,所言节者,神气之所游行出入也。”所以针刺操作的关键在于调

    气,所谓“刺之要,气至而有效”。当经络或内脏机能失调时,通过

    针灸等刺激体表的一定穴位,经络可以将其治疗性刺激传导到有关的

    部位和脏腑,从而发挥其调节人体脏腑气血的功能,使阴阳平复,达

    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二、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

    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主要表现在诊断和治疗两个方面。

    (一)诊断方面

    1. 经络辨证 是以经络学说为理论依据,对患者的症状、体征进行综

    合分析,以判断病属何经,并进而确定发病原因、病变性质及病机的

    一种辨证方法。经络有一定的循行部位和脏腑属络,可以反映经络本

    身及所属脏腑的病证,所以在临床上,根据疾病所出现的症状,结合

    经脉循行的部位及所联系的脏腑,可以指导分经辨证。如头痛一症,痛在前额部多与阳明经有关,痛在侧头部多与少阳经有关,痛在后头

    部多与太阳经有关,痛在巅顶部多与厥阴经有关。另外,临床上还可

    以根据所出现的证候进行经络辨证,如咳嗽、鼻流清涕、胸痛、上肢

    内侧前缘痛等,与手太阴肺经有关。2. 经络望诊 是通过观察经络所过部位皮表所发生的各种异常改变来

    诊断疾病的方法。经络望诊主要观察全身经络穴位的色泽、形态变

    化,如皮肤的皱缩、隆陷、松弛,以及颜色的变异、光泽的明晦、色

    素的沉着和斑疹的有无等。《灵枢·经脉》说:“凡诊络脉,脉色青

    则寒且痛,赤则有热。胃中寒,手鱼之络多青矣;胃中有热,鱼际络

    赤;其暴黑者,留久痹也;其有赤有黑有青者,寒热气也;其青短

    者,少气也。”说明诊察络脉所表现的各种不同颜色,是诊断不同病

    证的重要依据之一。

    3. 经络腧穴按诊 是在经络腧穴部位上运用按压、触摸等方法来寻找

    异常变化,如压痛、硬结、条索状物、肿胀、凹陷等,借以诊断疾病

    的方法。这一诊法常可为针灸临床治疗提供选穴的直接依据。经络按

    诊的部位多为背俞穴,其次是胸腹部的募穴以及四肢的原穴、郄穴、合穴或阿是穴等。

    切脉诊断,也是经络腧穴按诊的重要组成部分。《灵枢·九针十二

    原》指出:“凡将用针,必先诊脉,视气之剧易,乃可以治也。”目

    前临床切脉,独取手太阴肺经寸口,但在临床上遇到危重患者时,除

    了寸口之外,还须兼切趺阳、太溪二脉,以验胃气、肾气之存亡。

    《素问·三部九候论》所说的对人身上、中、下各部经穴的遍诊法,以及《伤寒论》提出的人迎、寸口、趺阳上中下三部合参诊脉法,都

    是以经络学说为依据的。

    4. 经络腧穴电测定 是利用经络穴位测定仪检测经络腧穴部位的电参

    量,借以判断各经气血之盛衰的方法。测定内容主要包括经络穴位皮

    肤的电阻或电位。由于人体腧穴具有低电阻特性,并且还受疾病等因

    素的影响而发生变化,因此,测定这些变化,对于诊断经络脏腑疾病

    和选取治疗穴位,都有一定参考价值。

    (二)治疗方面

    1. 指导针灸治疗 首先,指导针灸临床选穴。在明确诊断的基础上,除选用局部的腧穴外,通常以循经取穴为主,即某一经络或脏腑有

    病,便选用该经或脏腑的所属经络或相应经脉的远部腧穴来治疗。例

    如上病下取、下病上取、中病旁取、左右交叉取以及前后对取等。如

    胃痛近取中脘,循经远取足三里、梁丘;胁痛循经选取阳陵泉、太

    冲;前额阳明头痛,循经选取上肢的合谷穴和下肢的内庭穴等。《四

    总穴歌》“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就是循经取穴的很好例证。其次,指导刺灸方法的选用。如根据皮部与

    经络脏腑的密切联系,临床上可用皮肤针叩刺皮肤、皮内针埋藏皮内

    来治疗脏腑经脉的病证;根据“菀陈则除之”的原则,使用刺络出血

    的方法来治疗一些常见病,如目赤肿痛刺太阳出血,咽喉肿痛刺少商

    出血,急性腰扭伤刺委中出血等;经筋的病候,多表现为拘挛、抽搐

    等症,治疗多局部取穴。

    2. 指导药物归经 药物按其主治性能归入某经或某几经,简称药物归

    经,它是在分经辨证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病证可以分经,主治某

    些病证的药物也就成为某经或某几经之药。徐灵胎《医学源流论》

    说:“如柴胡治寒热往来,能愈少阳之病;桂枝治畏寒发热,能愈太

    阳之病;葛根治肢体大热,能愈阳明之病。盖其止寒热、已畏寒、除

    大热,此乃柴胡、桂枝、葛根专长之事。因其能治何经之病,后人即

    指为何经之药。”此外,中医各科也可以经络理论为依据进行施治,如目病有时可以不治目而用补肝的方法,因为肝经联系于目;心火上

    炎的口舌生疮,可清泄小肠,导火下行,是因为心与小肠为表里,在

    体内通过经络有联系等。

    第二章 腧穴总论

    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腧,亦作“输”,或从简作“俞”,有转输、输注的含义,言经气转输之义;穴,即孔

    隙,言经气所居之处。

    腧穴在《内经》中又称作“节”“会”“气穴”“气府”“骨

    空”等;后世医家还将其称为“孔穴”“穴道”;宋代《铜人腧穴针

    灸图经》则通称“腧穴”。虽然“腧”“输”“俞”三者均指腧穴,但现代具体应用时却各有所指。腧穴,是对穴位的统称;输穴,是对

    五输穴中第三个穴位的专称;俞穴,专指特定穴中的背俞穴。

    人体的腧穴既是疾病的反应点,又是针灸等治法的施术部位。腧穴与

    经络、脏腑、气血密切相关。经穴均分别归属于各经脉,经脉又隶属

    于一定的脏腑,故腧穴与经脉、脏腑间形成了不可分割的联系。《灵

    枢·九针十二原》指出:“五脏有疾也,应出十二原。”说明某些腧

    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脏腑的病理状况。临床上,通过观察腧穴部

    位的形色变化、按压痛点、扪查阳性反应物等,可辅助诊断。《灵枢

    ·九针十二原》载:“欲以微针通其经脉,调其血气,营其逆顺出入之会……”说明针刺腧穴后,通过疏通经脉、调和气血,达到治疗疾

    病的目的。

    第一节 腧穴的分类和命名

    一、腧穴的分类

    人体的腧穴总体上可归纳为十四经穴、经外奇穴、阿是穴3类。

    1. 十四经穴 是指具有固定的名称和位置,且归属于十四经脉系统的

    腧穴。这类腧穴具有治疗本经和相应脏腑病证的共同作用,所以,归

    属于十四经脉系统中。十四经穴简称“经穴”,是腧穴体系中的主

    体。

    2. 经外奇穴 是指既有一定的名称,又有明确的位置,但尚未归入或

    不便归入十四经脉系统的腧穴。这类腧穴的主治范围比较单纯,多数

    对某些病证有特殊疗效,故又称“奇穴”。历代对经外奇穴记载不

    一,也有一些经外奇穴在发展过程中被归入十四经穴。

    3. 阿是穴 是指既无固定名称,亦无固定位置,而是以压痛点或病变

    局部或其他反应点等作为针灸施术部位的一类腧穴,又称“天应

    穴”“不定穴”“压痛点”等。唐代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

    载:“有阿是之法,言人有病痛,即令捏其上,若里当其处,不问孔

    穴,即得便快成(或)痛处,即云阿是,灸刺皆验,故曰阿是穴

    也。”阿是穴无一定数目。

    二、腧穴的命名

    腧穴的名称均有一定的含义。《千金翼方》指出:“凡诸孔穴,名不

    徒设,皆有深意。”历代医家以腧穴所居部位和治疗作用为基础,结

    合自然界现象和医学理论等,采用取类比象的方法对腧穴命名。了解

    腧穴命名的含义,有助于熟悉、记忆腧穴的部位和治疗作用。兹将腧

    穴命名规律择要分类说明如下:

    1. 根据所在部位命名 即根据腧穴所在的人体解剖部位而命名,如腕

    旁的腕骨、乳下的乳根、面部颧骨下的颧髎、第7颈椎棘突下的大椎

    等。2. 根据治疗作用命名 即根据腧穴对某种病证的特殊治疗作用命名,如治目疾的睛明、光明,治水肿的水分、水道,治口眼歪斜的牵正

    等。

    3. 利用天体地貌命名 即根据自然界的天体和地貌名称,结合腧穴所

    在部位的形态或气血流注的状况而命名,如日月、上星、太乙、承

    山、大陵、商丘、丘墟、太溪、合谷、水沟、曲泽、曲池、涌泉、小

    海、四渎等。

    4. 参照动植物命名 即根据动植物的名称,以形容腧穴所在部位的形

    象而命名,如伏兔、鱼际、犊鼻、鹤顶、攒竹、口禾髎等。

    5. 借助建筑物命名 即根据建筑物名称来形容某些腧穴所在部位的形

    态或作用特点而命名,如天井、印堂、巨阙、脑户、屋翳、膺窗、库

    房、地仓、气户、梁门等。

    6. 结合中医学理论命名 即根据腧穴部位或治疗作用,结合阴阳、脏

    腑、经络、气血等中医学理论命名,如阴陵泉、阳陵泉、心俞、三阴

    交、三阳络、百会、气海、血海、神堂、魄户等。

    第二节 腧穴的主治特点和规律

    每一腧穴均有其主治特点,但从总体上分析,腧穴的治疗作用具有一

    些共同的特点和一定的规律性。现将腧穴的主治特点及规律分述如

    下。

    一、腧穴的主治特点

    腧穴的主治特点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即近治作用、远治作用和特殊

    作用。

    1. 近治作用 近治作用,是指腧穴具有治疗其所在部位局部及邻近组

    织、器官病证的作用。这是一切腧穴主治作用所具有的共同的和最基

    本的特点,是“腧穴所在,主治所在”规律的体现。如眼区周围的睛

    明、承泣、攒竹、瞳子髎等经穴均能治疗眼疾;胃脘部周围的中脘、建里、梁门等经穴均能治疗胃痛;膝关节周围的鹤顶、膝眼等奇穴均

    能治疗膝关节疼痛;阿是穴均可治疗所在部位局部的病痛等。2. 远治作用 远治作用,是指腧穴具有治疗其远隔部位的脏腑、组织

    器官病证的作用。腧穴不仅能治疗局部病证,而且还有远治作用。十

    四经穴,尤其是十二经脉中位于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经穴,远治作用

    尤为突出,如合谷穴不仅能治疗手部的局部病证,还能治疗本经所过

    处的颈部和头面部病证,这是“经脉所过,主治所及”规律的体现。

    3. 特殊作用 特殊作用,是指有些腧穴具有双向良性调整作用和相对

    特异的治疗作用。所谓双向良性调整作用,是指同一腧穴对机体不同

    的病理状态,可以起到两种相反而有效的治疗作用。如腹泻时针天枢

    穴可止泻,便秘时针天枢穴可通便;内关可治心动过缓,又可治心动

    过速。又如实验证明,针刺足三里穴既可使原来处于弛缓状态或处于

    较低兴奋状态的胃运动加强,又可使原来处于紧张或收缩亢进状态的

    胃运动减弱。此外,腧穴的治疗作用还具有相对的特异性,如大椎穴

    退热、至阴穴矫正胎位、阑尾穴治疗阑尾炎等。特定穴更是腧穴相对

    特异治疗作用的集中体现。

    二、腧穴的主治规律

    腧穴(主要指十四经穴)的主治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主要有分经主

    治和分部主治两大规律。大体上,四肢部经穴以分经主治为主,头身

    部经穴以分部主治为主。

    1. 分经主治规律 分经主治,是指某一经脉所属的经穴均可治疗该经

    循行部位及其相应脏腑的病证。古代医家在论述针灸治疗时,往往只

    选取有关经脉而不列举具体穴名,即所谓“定经不定穴。”如《灵枢

    ·杂病》记载:“齿痛,不恶清饮,取足阳明;恶清饮,取手阳

    明。”实践表明,同一经脉的不同经穴,可以治疗本经相同病证。如

    手太阴肺经的尺泽、孔最、列缺、鱼际,均可治疗咳嗽、气喘等肺系

    病证,说明腧穴有分经主治规律。根据腧穴的分经主治规律,后世医

    家在针灸治疗上有“宁失其穴,勿失其经”之说。

    另外,手三阳、手三阴、足三阳、足三阴、任脉和督脉经穴既具有各

    自的分经主治规律,同时又在某些主治上有共同点。如任脉穴有回

    阳、固脱及强壮作用,督脉穴可治中风、昏迷、热病、头面病,且两

    经腧穴均可治疗神志病、脏腑病、妇科病。总之,十四经腧穴的分经

    主治既各具特点,又具有某些共性(表2-1)。

    表 2 - 1 十四经腧穴分经主治规律任督二脉腧穴主治 续表

    2. 分部主治规律 分部主治,是指处于身体某一部位的腧穴均可治疗

    该部位及某类病证。腧穴的分部主治与腧穴的位置特点关系密切,如

    位于头面、颈项部的腧穴,以治疗头面五官及颈项部病证为主,后头

    区及项区穴又可治疗神志病,躯干部腧穴均可治疗相应、邻近脏腑疾

    病等。腧穴的分部主治规律与气街、四海的功能相关。经穴分部主治

    规律见表2-2、表2-3。

    表 2 - 2 头面颈项部经穴主治规律表 2 - 3 胸腹背腰部经穴主治规律第三节 特定穴

    特定穴是指十四经中具有特殊治疗作用,并按特定称号归类的腧穴。

    可分为10类,即主要分布在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五输穴、原穴、络

    穴、郄穴、下合穴、八脉交会穴,在背腰和胸腹部的背俞穴、募穴,在四肢、躯干部的八会穴,以及全身经脉的交会穴。

    一、五输穴

    十二经脉分布在肘、膝关节以下的5个特定腧穴,即井、荥、输、经、合穴,称五输穴,简称“五输”。古人把经气在经脉中的运行比作自

    然界之水流,认为具有由小到大、由浅入深的特点。五输穴从四肢末

    端向肘膝方向依次排列。“井”,意为谷井,喻山谷之泉,是水之源

    头;井穴分布在指或趾末端,为经气初出之处。“荥”,意为小水,喻刚出的泉水微流;荥穴分布于掌指或跖趾关节之前,为经气开始流

    动之处。“输”,有输注之意,喻水流由小到大,由浅渐深;输穴分

    布于掌指或跖趾关节之后,其经气渐盛。“经”,意为水流宽大通

    畅;经穴多位于腕、踝关节以上之前臂、胫部,其经气盛大流

    行。“合”,有汇合之意,喻江河之水汇合入海;合穴位于肘膝关节

    附近,其经气充盛且入合于脏腑。《灵枢·九针十二原》指出:“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输,所行为经,所入为合。”是对五输穴

    经气流注特点的概括。五输穴与五行相配,故又有“五行输”之称。

    二、原穴、络穴

    脏腑原气输注、经过和留止于十二经脉四肢部的腧穴,称为原穴,又

    称“十二原”。“原”含本原、原气之意,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

    力,为十二经脉维持正常生理功能之根本。十二原穴多分布于腕踝关

    节附近。阴经的原穴与五输穴中的输穴同穴名、同部位,实为一穴,即所谓“阴经以输为原”“阴经之输并于原”。阳经的原穴位于五输

    穴中的输穴之后,即另置一原。

    十五络脉从经脉分出处各有1个腧穴,称之为络穴,又称“十五络

    穴”。络,有联络、散布之意。十二经脉的络穴位于四肢肘膝关节以

    下;任脉络穴鸠尾位于上腹部;督脉络穴长强位于尾骶部;脾之大络

    大包穴位于胸胁部。

    三、郄穴

    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中的阴维、阳维、阴跷、阳跷脉之经气深聚的部

    位,称为郄穴。“郄”有空隙之意。郄穴共有16个,除胃经的梁丘之

    外,都分布于四肢肘膝关节以下。

    四、背俞穴、募穴

    脏腑之气输注于背腰部的腧穴,称为背俞穴,又称为“俞穴”。俞,有输注、转输之意。六脏六腑各有一背俞穴,共12个。背俞穴均位于

    背腰部足太阳膀胱经第1侧线上,大体依脏腑位置的高低而上下排列,并分别冠以脏腑之名。

    脏腑之气汇聚于胸腹部的腧穴,称为募穴,又称为“腹募穴”。募,有聚集、汇合之意。六脏六腑各有一募穴,共12个。募穴均位于胸腹

    部有关经脉上,其位置与其相关脏腑所处部位相近。

    五、下合穴

    六腑之气下合于下肢足三阳经的腧穴,称为下合穴,又称“六腑下合

    穴”。下合穴共有6个,其中胃、胆、膀胱的下合穴位于本经,与本经五输穴中的合穴同名同位;大肠、小肠的下合穴都位于胃经,三焦的

    下合穴位于膀胱经。

    六、八会穴

    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等精气会聚的8个腧穴,称为八会

    穴。八会穴分散在躯干部和四肢部,其中脏、腑、气、血、骨之会穴

    位于躯干部;筋、脉、髓之会穴位于四肢部。

    七、八脉交会穴

    奇经八脉与十二经脉之气相通的8个腧穴,称为八脉交会穴,又称“交

    经八穴”。八脉交会穴均位于腕踝部的上下。

    八、交会穴

    两经或数经相交会的腧穴,称为交会穴。交会穴多分布于头面、躯干

    部。

    第四节 腧穴的定位方法

    取穴是否准确,直接影响针灸的疗效。因此,针灸治疗,强调准确取

    穴。《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指出:“刺此者,必中气穴,无中肉

    节。”《备急千金要方》亦载:“灸时孔穴不正,无益于事,徒破好

    肉耳。”为了准确取穴,必须掌握好腧穴的定位方法。

    本教材的腧穴体表定位的方法采用2006年12月实施的国家标准《腧穴

    名称与定位》(GBT 12346—2006)。腧穴定位的描述采用标准解剖

    学体位,即身体直立,两眼平视前方,两足并拢,足尖向前,上肢下

    垂于躯干两侧,掌心向前。

    常用的腧穴定位方法有以下四种。

    一、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

    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是以人体解剖学的各种体表标志为依据来确定

    腧穴定位的方法。体表解剖标志,可分为固定标志和活动标志两种。1. 固定标志 指在人体自然姿势下可见的标志,包括由骨节和肌肉所

    形成的突起或凹陷、五官轮廓、发际、指(趾)甲、乳头、肚脐等。

    借助固定标志来定位取穴是常用的方法,如鼻尖取素髎、两眉中间取

    印堂、两乳中间取膻中、脐中旁2寸取天枢、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处取

    阳陵泉等。

    2. 活动标志 指在人体活动姿势下出现的标志,包括各部的关节、肌

    肉、肌腱、皮肤随着活动而出现的空隙、凹陷、皱纹、尖端等。例

    如,微张口,耳屏正中前缘凹陷中取听宫,闭口取下关;屈肘取曲

    池,展臂取肩髃;拇指上跷取阳溪,掌心向胸取养老等。

    常用定穴解剖标志的体表定位方法如下:

    第2肋:平胸骨角水平,锁骨下可触及的肋骨即第2肋。

    第4肋间隙:男性乳头平第4肋间隙。

    第7颈椎棘突:颈后隆起最高且能随头旋转而转动者为第7颈椎棘突。

    第2胸椎棘突:直立,两手下垂时,两肩胛骨上角连线与后正中线的交

    点。

    第3胸椎棘突:直立,两手下垂时,两肩胛冈内侧端连线与后正中线的

    交点。

    第7胸椎棘突:直立,两手下垂时,两肩胛骨下角的水平线与后正中线

    的交点。

    第12胸椎棘突:直立,两手下垂时,横平两肩胛骨下角与两髂嵴最高

    点连线的中点。

    第4腰椎棘突:两髂嵴最高点连线与后正中线的交点。

    第2骶椎:两髂后上棘连线与后正中线的交点。

    骶管裂孔:取尾骨上方左右的骶角,与两骶角平齐的后正中线上。

    肘横纹:与肱骨内上髁、外上髁连线相平。腕掌侧远端横纹:在腕掌部,与豌豆骨上缘、桡骨茎突尖下连线相

    平。

    腕背侧远端横纹:在腕背部,与豌豆骨上缘、桡骨茎突尖下连线相

    平。

    二、骨度折量定位法

    骨度折量定位法,是指以体表骨节为主要标志折量全身各部的长度和

    宽度,定出分寸,用于腧穴定位的方法。即以《灵枢·骨度》规定的

    人体各部的分寸为基础,结合后世医家创用的折量分寸(将设定的两

    骨节点之间的长度折量为一定的等分,每1等分为1寸,10等分为l

    尺),作为定穴的依据。全身主要骨度折量寸见表2-4和图2-1所示。

    表 2 - 4 全身主要骨度折量寸续表图 2 - 1 全身主要骨度折量寸

    三、指寸定位法

    指寸定位法,又称手指同身寸定位法,是指依据被取穴者本人手指所

    规定的分寸以量取腧穴的方法。此法主要用于下肢部。在具体取穴

    时,医者应当在骨度折量定位法的基础上,参照被取穴者自身的手指

    进行比量,并结合一些简便的活动标志取穴方法,以确定腧穴的标准

    定位。

    1. 中指同身寸 以被取穴者的中指中节桡侧两端纹头(拇指、中指屈

    曲成环形)之间的距离作为1寸(图2-2)。图 2 - 2 中指同身寸

    2. 拇指同身寸 以被取穴者拇指的指间关节的宽度作为l寸(图2-

    3)。图 2 - 3 拇指同身寸

    3. 横指同身寸 被取穴者手四指并拢,以其中指中节横纹为准,其四

    指的宽度作为3寸(图2-4)。四指相并名曰“一夫”,用横指同身寸

    法量取腧穴,又名“一夫法”。图 2 - 4 横指同身寸

    四、简便定位法

    简便定位法,是临床中一种简便易行的腧穴定位方法。如立正姿势,手臂自然下垂,其中指端在下肢所触及处为风市;两手虎口自然平直

    交叉,一手食指压在另一手腕后高骨的上方,其食指尽端到达处取列

    缺等。此法是一种辅助取穴方法。第三章 经络腧穴各论

    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都有一定的循行路线,十四经均有其所属腧穴。

    经脉的循行分布与该经的病候和腧穴的主治有内在的联系,熟悉经脉

    的体表循行路线及其在体内与脏腑和组织的联系,有助于理解各经病

    候和所属腧穴的主治范围和特点。

    腧穴是针灸治疗疾病的特殊部位。在362个经穴中,13左右的腧穴是

    临床常用穴(用标示)。掌握常用经穴的定位和主治,熟悉其操作方

    法,是针灸临床的基本要求。奇穴无经脉归属,数目众多,根据国家

    标准《腧穴名称与定位》的记载,结合针灸临床实际,本教材选编了

    39个奇穴。

    第一节 手太阴肺经及其腧穴

    一、经脉循行

    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向下联络大肠,再返回沿胃上口,穿过横

    膈,入属于肺。从肺系(气管喉咙部)向外横行至腋窝下,沿上臂内

    侧下行,循行于手少阴与手厥阴经之前,下至肘中,沿着前臂内侧桡

    骨尺侧缘下行,经寸口动脉搏动处,行至大鱼际,再沿大鱼际桡侧缘

    循行直达拇指末端。其支脉,从手腕后分出,沿着食指桡侧直达食指

    末端(图3-1)。图 3 - 1 手太阴肺经经脉循行示意图

    《灵枢·经脉》: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 [1]

    ,上膈属肺。从肺系 [2]

    ,横出腋下,下循臑内,行少阴、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内上骨 [3]

    下廉,入寸口,上鱼,循鱼际,出大指之端。

    其支者:从腕后,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

    二、主要病候

    咳嗽,气喘,少气不足以息,咯血,伤风,胸部胀满,咽喉肿痛,缺

    盆部和手臂内侧前缘痛,肩背部寒冷、疼痛等。

    三、主治概要

    1. 肺系病证 咳嗽,气喘,咽喉肿痛,咯血,胸痛等。

    2. 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肩背痛,肘臂挛痛,手腕痛等。

    四、本经腧穴(11穴)

    1.中府(Zhōngfǔ,LU1)肺之募穴

    【定位】在胸部,横平第1肋间隙,锁骨下窝外侧,前正中线旁开6寸

    (图3-2)。图 3 - 2

    【解剖】当胸大肌、胸小肌处,内侧深层为第1肋间内、外肌;上外侧

    有腋动、静脉,胸肩峰动、静脉;布有锁骨上神经中间支,胸前神经

    分支及第1肋间神经外侧皮支。

    【主治】①咳嗽、气喘、胸痛等胸肺病证;②肩背痛。

    【操作】向外斜刺或平刺0.5~0.8寸,不可向内下深刺,以免伤及肺

    脏,引起气胸。

    2.云门(Yúnmén,LU2)

    【定位】在胸部,锁骨下窝凹陷中,肩胛骨喙突内缘,前正中线旁开6

    寸(图3-2)。

    【解剖】有胸大肌;皮下有头静脉通过,深部有胸肩峰动脉分支;布

    有胸前神经的分支、臂丛外侧束、锁骨上神经中后支。

    【主治】①咳嗽、气喘、胸痛等胸肺病证;②肩背痛。【操作】向外

    斜刺或平刺0.5~0.8寸,不可向内下深刺,以免伤及肺脏,引起气

    胸。

    3.天府(Tiānfǔ,LU3)

    【定位】在臂前区,腋前纹头下3寸,肱二头肌桡侧缘处(图3-2)。

    【解剖】肱二头肌外侧沟中;有头静脉及肱动、静脉分支;分布有臂

    外侧皮神经及肌皮神经。

    【主治】①咳嗽、气喘、鼻衄等肺系病证;②瘿气;③上臂痛。

    【操作】直刺0.5~1寸。

    4. 侠白(Xiábái,LU4 )

    【定位】在臂前区,腋前纹头下4寸,肱二头肌桡侧缘处(图3-2)。

    【解剖】肱二头肌外侧沟中;有头静脉及肱动、静脉分支;分布有臂

    外侧皮神经,当肌皮神经经过处。【主治】①咳嗽、气喘等肺系病证;②心痛,干呕;③上臂痛。

    【操作】直刺0.5~1寸。

    5.尺泽(Chǐzé,LU5)合穴

    【定位】在肘区,肘横纹上,肱二头肌腱桡侧缘凹陷中(图3-2)。

    【解剖】在肘关节,当肱二头肌腱桡侧,肱桡肌起始部;有桡侧返

    动、静脉分支及头静脉;布有前臂外侧皮神经,直下为桡神经。

    【主治】①咳嗽、气喘、咯血、咽喉肿痛等肺系实热病证;②肘臂挛

    痛;③急性吐泻、中暑、小儿惊风等急症。

    【操作】直刺0.8~1.2寸,或点刺出血。

    6.孔最(Kǒngzuì,LU6)郄穴

    【定位】在前臂前区,腕掌侧远端横纹上7寸,尺泽与太渊连线上(图

    3-3)。图 3 - 3

    【解剖】有肱桡肌及旋前圆肌,在桡侧腕长、短伸肌、肱桡肌内缘;

    有头静脉,桡动、静脉;布有前臂外侧皮神经、桡神经浅支。

    【主治】①鼻衄、咯血、咳嗽、气喘、咽喉肿痛等肺系病证;②肘臂

    挛痛。

    【操作】直刺0.5~1寸。

    7.列缺(Lièquē,LU7)络穴;八脉交会穴(通于任脉)

    【定位】在前臂,腕掌侧远端横纹上1.5寸,拇短伸肌腱和拇长展肌腱

    之间,拇长展肌腱沟的凹陷中。

    简便取穴法:两手虎口自然平直交叉,一手食指按在另一手桡骨茎突

    上,指尖下凹陷中是穴(图3-3)。

    【解剖】在肱桡肌腱、拇长展肌腱与拇短伸肌腱之间,桡侧腕长伸肌

    腱内侧;有头静脉,桡动、静脉分支;布有前臂外侧皮神经和桡神经

    浅支的混合支。

    【主治】①咳嗽、气喘、咽喉肿痛等肺系病证;②偏正头痛、齿痛、项强痛、口眼歪斜等头面部病证;③手腕痛。

    【操作】向上斜刺0.5~0.8寸。

    8.经渠(Jīngqú,LU8)经穴

    【定位】在前臂前区,腕掌侧远端横纹上1寸,桡骨茎突与桡动脉之间

    (图3-3)。

    【解剖】桡侧腕屈肌腱的外侧,有旋前方肌;当桡动、静脉外侧处;

    布有前臂外侧皮神经和桡神经浅支混合支。

    【主治】①咳嗽、气喘、胸痛、咽喉肿痛等肺系病证;②手腕痛。

    【操作】避开桡动脉,直刺0.3~0.5寸。

    9.太渊(Tàiyuān,LU9)输穴;原穴;八会穴之脉会【定位】在腕前区,桡骨茎突与舟状骨之间,拇长展肌腱尺侧凹陷中

    (图3-3)。

    【解剖】桡侧腕屈肌腱的外侧,拇长展肌腱内侧;有桡动、静脉;布

    有前臂外侧皮神经和桡神经浅支混合支。

    【主治】①咳嗽、气喘等肺系病证;②无脉症;③腕臂痛。

    【操作】避开桡动脉,直刺0.3~0.5寸。

    10.鱼际(Yújì,LU10)荥穴

    【定位】在手外侧,第1掌骨桡侧中点赤白肉际处(图3-3)。

    【解剖】有拇短展肌和拇指对掌肌;布有前臂外侧皮神经和桡神经浅

    支混合支。

    【主治】①咳嗽、咯血、咽干、咽喉肿痛、失音等肺系实热病证;②

    掌中热;③小儿疳积。

    【操作】直刺0.5~0.8寸。治小儿疳积可用割治法。

    11.少商(Shàoshāng,LU11)井穴

    【定位】在手指,拇指末节桡侧,指甲根角侧上方0.1寸(指寸)(图

    3-4)。

    【解剖】有指掌侧固有动、静脉所形成的动、静脉网;布有前臂外侧

    皮神经和桡神经浅支混合支,及正中神经的掌侧固有神经的末梢神经

    网。

    【主治】①咽喉肿痛、鼻衄、高热等肺系实热病证;②昏迷、癫狂等

    急症。

    【操作】浅刺0.1寸,或点刺出血。图 3 - 4

    手太阴肺经经穴歌LU十一是肺经,起于中府少商停,胸肺疾患咳嗽

    喘,咯血发热咽喉痛。中府乳上数三肋,云门锁骨下窝寻,二穴相差

    隔一肋,距胸中线六寸平,天府腋下三寸取,侠白府下一寸擒,尺泽

    肘中肌腱外,孔最腕上七寸凭,列缺交叉食指尽,经渠寸口动脉动,太渊掌后横纹上,鱼际大鱼骨边中,少商穴存大指外,去指甲角韭叶

    明。

    第二节 手阳明大肠经及其腧穴一、经脉循行

    手阳明大肠经,起于食指之尖端(桡侧),沿食指桡侧,经过第1、2

    掌骨之间,上行至腕后两筋之间,沿前臂外侧前缘,至肘部外侧,再

    沿上臂外侧前缘上行到肩部,经肩峰前,向上循行至背部,与诸阳经

    交会于大椎穴,再向前行进入缺盆,络于肺,下行穿过横膈,属于大

    肠。其支脉,从缺盆部上行至颈部,经面颊进入下齿之中,又返回经

    口角到上口唇,交会于人中(水沟穴),左脉右行,右脉左行,止于

    对侧鼻孔旁(图3-5)。

    《灵枢·经脉》:大肠手阳明之脉,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两骨 [4]

    之间,上入两筋 [5]

    之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臑

    外前廉,上肩,出髃骨之前廉,上出于柱骨之会上,下入缺盆,络

    肺,下膈,属大肠。其支者:从缺盆上颈,贯颊,入下齿中;还出夹

    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夹鼻孔。图 3 - 5 手阳明大肠经经脉循行示意图

    二、主要病候

    腹痛,肠鸣,泄泻,便秘,痢疾,咽喉肿痛,齿病,鼻流清涕或出

    血,本经循行部位疼痛、热肿或寒冷等。

    三、主治概要

    1. 头面五官病 目病,齿痛,咽喉肿痛,鼻衄,口眼歪斜,耳聋等。

    2. 热病,神志病 热病昏迷,眩晕,癫狂等。

    3. 肠腑病证 腹胀,腹痛,肠鸣,泄泻等。

    4. 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手臂酸痛,半身不遂,手臂麻木等。

    四、本经腧穴(20穴)

    1. 商阳 (Shāngyáng,LI1 )井穴

    【定位】在手指,食指末节桡侧,指甲根角侧上方0.1寸(指寸)(图

    3-6)。

    【解剖】有指及掌背动、静脉网;布有来自正中神经的指掌侧固有神

    经,桡神经的指背侧神经。图 3 - 6

    【主治】①齿痛、咽喉肿痛等五官病;②热病、昏迷等热证、急症。

    【操作】浅刺0.1寸,或点刺出血。

    2.二间(èrjiān,LI2)荥穴

    【定位】在手指,第2掌指关节桡侧远端赤白肉际处(图3-6)。

    【解剖】有指浅、深屈肌腱;有来自桡动脉的指背及掌侧动、静脉;

    布有桡神经的指背侧固有神经,正中神经的指掌侧固有神经。

    【主治】①鼻衄、齿痛等五官病;②热病。

    【操作】直刺0.2~0.3寸。

    3.三间(Sānjiān,LI3)输穴

    【定位】在手背,第2掌指关节桡侧近端凹陷中(图3-6)。

    【解剖】有第1骨间背侧肌,深层为拇内收肌横头;有手背静脉网(头

    静脉起始部)、指掌侧固有动脉;布有桡神经浅支。

    【主治】①齿痛、咽喉肿痛等五官病;②腹胀、肠鸣等肠腑病证;③

    嗜睡。

    【操作】直刺0.3~0.5寸。

    4.合谷(Hégǔ,LI4)原穴

    【定位】在手背,第2掌骨桡侧的中点处(图3-6)。

    简便取穴法:以一手的拇指指间关节横纹,放在另一手拇、食指之间

    的指蹼缘上,当拇指尖下是穴。

    【解剖】在第1、2掌骨之间,第1骨间背侧肌中,深层有拇收肌横头;

    有手背静脉网,为头静脉的起始部,腧穴近侧正当桡动脉从手背穿向

    手掌之处;布有桡神经浅支的掌背侧神经,深部有正中神经的指掌侧

    固有神经。【主治】①头痛、目赤肿痛、齿痛、鼻衄、口眼歪斜、耳聋等头面五

    官病证;②发热恶寒等外感病证;③热病无汗或多汗;④痛经、经

    闭、滞产等妇产科病证;⑤各种痛证,为牙拔除术、甲状腺手术等五

    官及颈部手术针麻常用穴。

    【操作】直刺0.5~1寸,针刺时手呈半握拳状。孕妇不宜针。

    5.阳溪(Yángxī,LI5)经穴

    【定位】在腕区,腕背侧远端横纹桡侧,桡骨茎突远端,解剖学“鼻

    烟窝”凹陷中(图3-6)。

    【解剖】当拇短伸肌腱、拇长伸肌腱之间;有头静脉,桡动脉本干及

    其腕背支;布有桡神经浅支。

    【主治】①头痛、目赤肿痛、耳聋等头面五官病证;②手腕痛。

    【操作】直刺或斜刺0.5~0.8寸。

    6.偏历(Piānlì,LI6)络穴

    【定位】在前臂,腕背侧远端横纹上3寸,阳溪与曲池连线上(图3-

    7)。

    【解剖】在桡骨远端,桡侧腕短伸肌腱与拇长展肌腱之间;有头静

    脉;掌侧为前臂外侧皮神经和桡神经浅支,背侧为前臂背侧皮神经和

    前臂骨间背侧神经。

    【主治】①耳鸣,鼻衄;②手臂酸痛;③腹部胀满;④水肿。

    【操作】直刺或斜刺0.5~0.8寸。

    7.温溜(Wēnliū,LI7)郄穴

    【定位】在前臂,腕背侧远端横纹上5寸,阳溪与曲池连线上(图3-

    7)。

    【解剖】在桡侧腕短伸肌腱与拇长展肌之间;有桡动脉分支及头静

    脉;分布有前臂背侧皮神经与桡神经深支。【主治】①急性肠鸣、腹痛等肠腑病证;②疔疮;③头痛、面肿、咽

    喉肿痛等头面病证;④肩背酸痛。

    【操作】直刺0.5~1寸。

    8.下廉(Xiàlián,LI8)

    【定位】在前臂,肘横纹下4寸,阳溪与曲池连线上(图3-7)。图 3 - 7

    【解剖】在桡骨的桡侧,桡侧有桡侧腕短伸肌及桡侧腕长伸肌,深层

    有旋后肌;有桡动脉分支;分布有前臂背侧皮神经及桡神经深支。

    【主治】①肘臂痛;②头痛,眩晕,目痛;③腹胀、腹痛等肠腑病

    证。

    【操作】直刺0.5~1寸。

    9.上廉(Shànglián,LI9)

    【定位】在前臂,肘横纹下3寸,阳溪与曲池连线上(图3-7)。

    【解剖】在桡侧腕短伸肌肌腹与拇长展肌之间;有桡动脉分支及头静

    脉;布有前臂背侧皮神经与桡神经深支。

    【主治】①肘臂痛,半身不遂,手臂麻木;②头痛;③肠鸣,腹痛。

    【操作】直刺0.5~1寸。

    10.手三里(Shǒusānlǐ,LI10)

    【定位】在前臂,肘横纹下2寸,阳溪与曲池连线上(图3-7)。

    【解剖】肌肉、神经同上廉穴,血管为桡返动脉的分支。

    【主治】①手臂无力,上肢不遂;②腹痛,腹泻;③齿痛,颊肿。

    【操作】直刺1~1.5寸。

    11.曲池(Qūchí,LI11)合穴

    【定位】在肘区,在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凹陷处(图3-7)。

    【解剖】桡侧腕长伸肌起始部,肱桡肌的桡侧;有桡返动脉的分支;

    布有前臂背侧皮神经,内侧深层为桡神经本干。

    【主治】①手臂痹痛,上肢不遂;②热病;③眩晕;④腹痛、吐泻等

    肠胃病证;⑤咽喉肿痛、齿痛、目赤肿痛等五官热性病证;⑥隐疹、湿疹、瘰疬等皮外科病证;⑦癫狂。【操作】直刺1~1.5寸。

    12.肘髎(Zhǒuliáo,LI12)

    【定位】在肘区,肱骨外上髁上缘,髁上嵴的前缘(图3-8)。

    【解剖】在肱骨外上髁上缘肱桡肌起始部,肱三头肌外缘;有桡侧副

    动脉;布有前臂背侧皮神经及桡神经。

    【主治】肘臂部疼痛、麻木、挛急等。

    【操作】直刺0.5~1寸。

    13.手五里(Shǒuwǔlǐ,LI13)

    【定位】在臂部,肘横纹上3寸,曲池与肩髃连线上(图3-8)。

    【解剖】在肱骨桡侧,为肱桡肌起点,外侧为肱三头肌前缘;稍深为

    桡侧副动脉;布有前臂背侧皮神经,深层内侧为桡神经。

    【主治】①肘臂挛痛;②瘰疬。

    【操作】避开动脉,直刺0.5~1寸。

    14.臂臑(Bì'nào,LI14)

    【定位】在臂部,曲池上7寸,三角肌前缘处(图3-8)。图 3 - 8

    【解剖】在肱骨桡侧,三角肌下端,肱三头肌外侧头的前缘;有旋肱

    后动脉的分支及肱深动脉;布有前臂背侧皮神经,深层有桡神经本

    干。

    【主治】①肩臂疼痛不遂、颈项拘挛等痹证;②瘰疬;③目疾。

    【操作】直刺或向上斜刺0.8~1.5寸。

    15.肩髃(Jiānyú,LI15)

    【定位】在三角肌区,肩峰外侧缘前端与肱骨大结节两骨间凹陷中

    (图3-8)。

    简便取穴法:屈臂外展,肩峰外侧缘呈现前后两个凹陷,前下方的凹

    陷即是本穴。

    【解剖】有旋肱后动、静脉;布有锁骨上神经、腋神经。

    【主治】①肩臂挛痛,上肢不遂;②隐疹。

    【操作】直刺或向下斜刺0.8~1.5寸。肩周炎宜向肩关节方向直刺,上肢不遂宜向三角肌方向斜刺。

    16.巨骨(Jùgǔ,LI16)

    【定位】在肩胛区,锁骨肩峰端与肩胛冈之间凹陷中(图3-9)。图 3 - 9

    【解剖】在斜方肌与冈上肌中;深层有肩胛上动、静脉;布有锁骨上

    神经分支、副神经分支,深层有肩胛上神经。

    【主治】①肩臂挛痛,臂不举;②瘰疬,瘿气。【操作】直刺,微斜向外下方,进针0.5~1寸。直刺不可过深,以免

    刺入胸腔造成气胸。

    17.天鼎(Tiāndǐng,LI17)

    【定位】在颈部,横平环状软骨,胸锁乳突肌后缘(图3-10)。

    【解剖】在胸锁乳突肌下部后缘,浅层为颈阔肌,深层为中斜角肌起

    点;有颈升动脉;布有副神经、颈横神经、耳大神经、枕小神经,深

    层为膈神经的起点。

    【主治】①暴喑气哽、咽喉肿痛、吞咽困难等咽喉病证;②瘰疬,瘿

    气。

    【操作】直刺0.5~0.8寸。

    18.扶突(Fútū,LI18)

    【定位】在胸锁乳突肌区,横平喉结,胸锁乳突肌前、后缘中间(图

    3-10)。图 3 - 10

    【解剖】在胸锁乳突肌、颈阔肌中,深层为肩胛提肌起始点;深层内

    侧有颈升动脉;布有耳大神经、颈皮神经、枕小神经及副神经。

    【主治】①咽喉肿痛、暴喑、吞咽困难等咽喉病证;②瘿气,瘰疬;

    ③呃逆;④咳嗽,气喘;⑤颈部手术针麻用穴。【操作】直刺0.5~0.8寸。注意避开颈动脉,不可过深。一般不用电

    针,以免引起迷走神经中枢反应。

    19.口禾髎(Kǒuhéliáo,LI19)

    【定位】在面部,横平人中沟上13与下23交点,鼻孔外缘直下(图

    3-11)。

    【解剖】在上颌骨犬齿窝部,提上唇肌止端;有面动、静脉的上唇

    支;布有面神经与三叉神经第2支下支的吻合丛。

    【主治】鼻塞、鼽衄、口歪、口噤等口鼻部病证。

    【操作】直刺或斜刺0.3~0.5寸。

    20.迎香(Yíngxiāng,LI20)

    【定位】在面部,鼻翼外缘中点旁,鼻唇沟中(图3-11)。

    【解剖】在提上唇肌中;有面动、静脉及眶下动、静脉分支;布有面

    神经与眶下神经的吻合丛。

    【主治】①鼻塞、鼽衄等鼻病;②口歪、面痒等口面部病证;③胆道

    蛔虫症。

    【操作】略向内上方斜刺或平刺0.3~0.5寸。图 3 - 11

    手阳明大肠经经穴歌LI二十手大肠,起于商阳止迎香,头面眼鼻口齿

    喉,皮肤神热与胃肠。商阳食指桡侧角,二间握拳节前方,三间握拳

    节后取,合谷虎口歧骨当,阳溪腕上两筋陷,偏历腕上三寸良,温溜

    腕后上五寸,池前四寸下廉乡,池下三寸上廉穴,三里池下二寸长,曲池尺泽髁中央,肘髎肱骨内廉旁,池上三寸寻五里,臂臑三角肌前

    缘,肩髃肩峰举臂取,巨骨肩尖骨陷当,天鼎环骨肌后缘,扶突肌中

    结喉旁,禾髎孔外平水沟,鼻旁唇沟取迎香。

    第三节 足阳明胃经及其腧穴

    一、经脉循行

    足阳明胃经,起于鼻旁,上行鼻根,与足太阳经脉相交会,再沿鼻的

    外侧下行,入上齿龈中,返回环绕口唇,入下唇交会于承浆穴;再向

    后沿下颌下缘,至大迎穴处,再沿下颌角至颊车穴,上行到耳前,过

    足少阳经的上关穴处,沿发际至额颅部。其支脉,从大迎前下走颈动

    脉部(人迎),沿喉咙入缺盆,下横膈,入属于胃,联络于脾。其直

    行的经脉,从缺盆沿乳房内侧下行,经脐旁到下腹部的气冲部;一支

    脉从胃口分出,沿腹内下行,至气冲部与直行经脉相会合。由此经髀

    关、伏兔穴下行,至膝关节中。再沿胫骨外侧前缘下行,经足背到第2

    足趾外侧端(厉兑穴);一支脉从膝下3寸处分出,下行到中趾外侧

    端;一支脉从足背分出,沿足大趾内侧直行到末端(图3-12)。

    《灵枢·经脉》: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交中,旁约太阳之脉,下

    循鼻外,入上齿中,还出夹口,环唇,下交承浆,却循颐后下廉,出

    大迎,循颊车,上耳前,过客主人 [6]

    ,循发际,至额颅。其支者:从

    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咙,入缺盆,下膈,属胃,络脾。其直者:从

    缺盆下乳内廉,下夹脐,入气街 [7]

    中。其支者:起于胃口,下循腹

    里,下至气街中而合。以下髀关 [8]

    ,抵伏兔 [9]

    ,下膝髌中,下循胫

    外廉,下足跗,入中指内间 [10]。其支者:下膝三寸而别,下入中指

    外间。其支者:别跗上,入大指间,出其端。图 3 - 12 足阳明胃经经脉循行示意图

    二、主要病候

    肠鸣,腹胀,水肿,胃痛,呕吐或消谷善饥,口渴,咽喉肿痛,鼻

    衄,热病,发狂,胸及膝髌等本经循行部位疼痛等症。

    三、主治概要

    1. 胃肠病食欲不振,胃痛,呕吐,噎膈,腹胀,泄泻,痢疾,便秘

    等。

    2. 头面五官病目赤痛痒,目翳,眼睑动,鼻衄,齿痛,耳病。

    3. 神志病癫狂。

    4. 热病热病汗出。

    5. 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下肢痿痹,转筋,腰膝冷痛、半身不遂。

    四、本经腧穴(45穴)

    1.承泣(Chéngqì,ST1)

    【定位】在面部,眼球与眶下缘之间,目正视,瞳孔直下(图3-

    13)。

    【解剖】在眶下缘上方,眼轮匝肌中,深层眶内有眼球下直肌、下斜

    肌;有眶下动、静脉分支,眼动、静脉的分支;布有眶下神经分支及

    动眼神经下支的肌支,面神经分支。图 3 - 13

    【主治】①眼睑动、迎风流泪、夜盲、近视等目疾;②口眼歪斜,面

    肌痉挛。【操作】以左手拇指向上轻推眼球,紧靠眶缘缓慢直刺0.5~1.5寸,不宜提插捻转,以防刺破血管引起血肿。出针时按压针孔片刻,以防

    出血。

    2.四白(Sìbái,ST2)

    【定位】在面部,眶下孔处(图3-13)。

    【解剖】在眶下孔处,当眼轮匝肌和提上唇肌之间;有面动、静脉分

    支,眶下动、静脉;布有面神经分支,当眶下神经处。

    【主治】①目赤痛痒、眼睑动、目翳等眼部病证;②口眼歪斜、面

    痛、面肌痉挛等面部病证;③头痛,眩晕。

    【操作】直刺或微向上斜刺0.3~0.5寸,不可深刺,以免伤及眼球,不可过度提插捻转。

    3.巨髎(Jùliáo,ST3)

    【定位】在面部,横平鼻翼下缘,目正视,瞳孔直下(图3-13)。

    【解剖】浅层为提上唇肌,深层为犬齿肌;有面动、静脉及眶下动、静脉;布有面神经及眶下神经的分支。

    【主治】口角歪斜、面痛、鼻衄、齿痛、唇颊肿等局部五官病证。

    【操作】斜刺或平刺0.3~0.5寸。

    4.地仓(Dìcāng,ST4)

    【定位】在面部,口角旁开0.4寸(指寸)(图3-13)。

    【解剖】在口轮匝肌中,深层为颊肌;有面动、静脉;布有面神经和

    眶下神经分支,深层为颊神经的末支。

    【主治】口角歪斜、流涎、面痛、齿痛等局部病证。

    【操作】斜刺或平刺0.5~0.8寸。可向颊车穴透刺。

    5.大迎(Dàyíng,ST5)【定位】在面部,下颌角前方,咬肌附着部的前缘凹陷中,面动脉搏

    动处(图3-14)。

    【解剖】在咬肌附着部前缘;前方有面动、静脉;布有面神经分支及

    颊神经。

    【主治】口角歪斜、颊肿、齿痛等局部病证。

    【操作】避开动脉,斜刺或平刺0.3~0.5寸。

    6.颊车(Jiáchē,ST6)

    【定位】在面部,下颌角前上方一横指(中指),闭口咬紧牙时咬肌

    隆起,放松时按之有凹陷处(图3-14)。

    【解剖】在下颌角前方,有咬肌;有咬肌动、静脉;有耳大神经、面

    神经颊支及下颌缘支分布。

    【主治】齿痛、牙关不利、颊肿、口角歪斜等局部病证。

    【操作】直刺0.3~0.5寸,或平刺0.5~1寸。可向地仓穴透刺。

    7.下关(Xiàguān,ST7)

    【定位】在面部,颧弓下缘中央与下颌切迹之间凹陷中(图3-14)。图 3 - 14

    【解剖】当颧弓下缘,皮下有腮腺,为咬肌起始部;有面横动、静

    脉,最深层为上颌动、静脉;正当面神经颧眶支、耳颞神经分支,最

    深层为下颌神经。

    【主治】①牙关不利、面痛、齿痛、口眼歪斜等面口病证;②耳聋、耳鸣、聤耳等耳疾。【操作】直刺0.5~1寸。留针时不可做张口动作,以免弯针、折针。

    8.头维(Tóuwéi,ST8)

    【定位】在头部,额角发际直上0.5寸,头正中线旁开4.5寸(图3-

    14)。

    【解剖】在颞肌上缘帽状腱膜中;有颞浅动、静脉的额支;布有耳颞

    神经的分支及面神经额、颞支。

    【主治】头痛、目眩、目痛等头目病证。

    【操作】平刺0.5~1寸。

    9.人迎(Rényíng,ST9)

    【定位】在颈部,横平喉结,胸锁乳突肌前缘,颈总动脉搏动处(图

    3-15)。

    【解剖】有颈阔肌,在胸锁乳突肌前缘与甲状软骨接触部;有甲状腺

    上动脉,当颈内、外动脉分歧处,有颈前浅静脉,外为颈内静脉;布

    有颈皮神经、面神经颈支,深层为颈动脉小球,最深层为交感神经

    干,外侧有舌下神经降支及迷走神经。

    【主治】①瘿气,瘰疬;②咽喉肿痛;③高血压;④气喘。

    【操作】避开颈总动脉,直刺0.3~0.8寸。

    10.水突(Shuǐtū,ST10)

    【定位】在颈部,横平环状软骨,胸锁乳突肌前缘(图3-15)。图 3 - 15

    【解剖】有颈阔肌,在环状软骨外侧,胸锁乳突肌与肩胛舌骨肌上腹

    的交叉点;外侧为颈总动脉;布有颈皮神经,深层为交感神经发出的

    心上神经及交感干。

    【主治】①咽喉肿痛、失音等咽喉局部病证;②咳嗽,气喘。

    【操作】直刺0.3~0.8寸。

    11.气舍(Qìshè,ST11)

    【定位】在胸锁乳突肌区,锁骨上小窝,锁骨胸骨端上缘,胸锁乳突

    肌胸骨头与锁骨头中间的凹陷中(图3-15)。

    【解剖】有颈阔肌,胸锁乳突肌起始部;有颈前浅静脉,深部为颈总

    动脉;布有锁骨上神经前支的分支。【主治】①咽喉肿痛;②瘿瘤,瘰疬;③气喘,呃逆;④颈项强痛。

    【操作】直刺0.3~0.5寸。本经气舍至乳根诸穴深部有大动脉及肺、肝等重要脏器,不可深刺。

    12.缺盆(Quēpén,ST12)

    【定位】在颈外侧区,锁骨上大窝,锁骨上缘凹陷中,前正中线旁开4

    寸(图3-15)。

    【解剖】在锁骨上窝中点,有颈阔肌、肩胛舌骨肌;下方有颈横动

    脉;布有锁骨上中间神经,深层正当臂丛的锁骨上部。

    【主治】①咳嗽、气喘、咽喉肿痛、缺盆中痛等肺系病证;②瘰疬。

    【操作】直刺或斜刺0.3~0.5寸。

    13.气户(Qìhù,ST13)

    【定位】在胸部,锁骨下缘,前正中线旁开4寸(图3-16)。

    【解剖】在锁骨下方,胸大肌起始部,深层上方为锁骨下肌;有胸肩

    峰动、静脉分支,外上方为锁骨下静脉;为锁骨上神经及胸前神经分

    支分布处。

    【主治】咳嗽、气喘、呃逆、胸痛、胸胁支满等胸肺病证。图 3 - 16

    【操作】斜刺或平刺0.5~0.8寸。

    14.库房(Kùfáng,ST14)

    【定位】在胸部,第1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图3-16)。

    【解剖】有胸大肌、胸小肌,深层为肋间内、外肌;有胸肩峰动、静

    脉及胸外侧动、静脉分支;布有胸前神经分支。【主治】咳嗽、气喘、咳唾脓血、胸胁胀痛等胸肺病证。

    【操作】斜刺或平刺0.5~0.8寸。

    15.屋翳(Wūyì,ST15)

    【定位】在胸部,第2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图3-16)。

    【解剖】有胸大肌、胸小肌,深层为肋间内、外肌;有胸肩峰动、静

    脉分支;布有胸前神经分支。

    【主治】①咳嗽、气喘、咳唾脓血、胸胁胀痛等胸肺病证;②乳痈、乳癖等乳疾。

    【操作】斜刺或平刺0.5~0.8寸。

    16.膺窗(Yīngchuāng,ST16)

    【定位】在胸部,第3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图3-16)。

    【解剖】浅部为乳腺组织(男性主要由结缔组织构成,乳腺组织不明

    显),其下为胸大肌,深层为肋间内、外肌;有胸外侧动、静脉;布

    有胸前神经分支。

    【主治】①咳嗽、气喘、胸胁胀痛等胸肺病证;②乳痈。

    【操作】斜刺或平刺0.5~0.8寸。

    17.乳中(Rǔzhōng,ST17)

    【定位】在胸部,乳头中央(图3-16)。

    【解剖】浅部为乳头、乳腺总管、乳腺组织(男性主要由结缔组织构

    成,乳腺组织不明显),其下为胸大肌,深层有肋间内、外肌;有肋

    间动脉、胸壁浅静脉;有第4肋间神经外侧皮支,深层为肋间神经干。

    【主治】①乳痈;②难产。

    【操作】多用作胸腹部穴的定位标志,一般不做针灸。

    18.乳根(Rǔgēn,ST18)【定位】在胸部,第5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图3-16)。

    【解剖】浅部为乳腺组织(男性主要由结缔组织构成,乳腺组织不明

    显),其下为胸大肌,深层有肋间内、外肌;有肋间动脉、胸壁浅静

    脉;有第5肋间神经外侧皮支,深层为肋间神经干。

    【主治】①乳痈、乳癖、乳少等乳部疾患;②咳嗽,气喘,呃逆;③

    胸痛。【操作】斜刺或平刺0.5~0.8寸。

    19.不容(Bùróng,ST19)

    【定位】在上腹部,脐中上6寸,前正中线旁开2寸(图3-17)。

    【解剖】当腹直肌及其鞘处;有第7肋间动、静脉分支及腹壁上动、静

    脉;当第7肋间神经分支处。

    【主治】呕吐、胃痛、纳少、腹胀等胃疾。

    【操作】直刺0.5~0.8寸。过饱者禁针,肝脾大者右侧慎针或禁针,不宜做大幅度提插。

    20.承满(Chéngmǎn,ST20)

    【定位】在上腹部,脐中上5寸,前正中线旁开2寸(图3-17)。

    【解剖】当腹直肌及其鞘处;有第7肋间动、静脉分支及腹壁上动、静

    脉分布;当第7、8肋间神经分支处。图 3 - 17

    【主治】胃痛、吐血、纳少等胃疾。

    【操作】直刺0.8~1寸。过饱者禁针,肝脾大者右侧慎针或禁针,不

    宜做大幅度提插。

    21.梁门(Liángmén,ST21)

    【定位】在上腹部,脐中上4寸,前正中线旁开2寸(图3-17)。

    【解剖】当腹直肌及其鞘处;有第8肋间动、静脉分支及腹壁上动、静

    脉;当第8肋间神经分支处;右侧深部当肝下缘,胃幽门部。

    【主治】腹胀、纳少、胃痛、呕吐等胃疾。

    【操作】直刺0.8~1.2寸。过饱者禁针,肝大者右侧慎针或禁针,不

    宜做大幅度提插。

    22.关门(Guānmén,ST22)

    【定位】在上腹部,脐中上3寸,前正中线旁开2寸(图3-17)。

    【解剖】当腹直肌及其鞘处;有第8肋间动、静脉分支及腹壁上动、静

    脉分支;布有第8、9肋间神经分支;深部为横结肠。

    【主治】腹胀、腹痛、肠鸣、腹泻等胃肠病证。

    【操作】直刺0.8~1.2寸。

    23.太乙(Tàiyǐ,ST23)

    【定位】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 详见PDF附件(25006KB,848页)